当前位置: 亚洲象 >> 亚洲象的繁衍 >> 云南这十年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9月7日,记者从“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场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绩,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有着“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美誉,也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地区”及“印度—缅甸”三大区域的核心和交汇区域,是全球生物物种最丰富且受到威胁最大的地区之一,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期间,云南强化顶层设计,高位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始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成立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及专家委员会,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并在全国较早制定实施《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年)》,先后颁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系列规划计划。成立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多次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会议。今年7月29日,云南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高位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建立完善制度,通过完善法规政策,强化执法监管等举措不断夯实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治基础。期间,云南在全国率先颁布《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成为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生物多样性保护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并开展《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定期开展全流域专项执法检查,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健全生态环境、林草、农业农村、公安、检察、海关等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公开审理全国首例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预防性公益诉讼案件,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犯罪行为,形成严打严防严管严控的高压态势。
健全保护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期间,科学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珍稀濒危特有物种保护,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自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地——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以来,云南已建设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个,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0%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在珍稀濒危特有物种保护方面,云南实施珍稀濒危、极小种群和特有物种的拯救、保护、恢复工程,巧家五针松、华盖木、云南梧桐、亚洲象、滇金丝猴、绿孔雀、大理弓鱼等一大批濒临灭绝的物种重新获得新生。同时,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8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90%,构建云南“三屏两带多点”的生物生态安全格局,系统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宝库更加稳固。
科学合理利用,绿色发展成为靓丽底色。云南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物资源禀赋,推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加强森林、湿地、草地和生物物种资源可持续利用,着力培育云花、云药、云茶、云果、云菌等生物优势产业,高原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有力促进云南绿色发展。并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和乡村振兴,努力把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高原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成为绿美云南绿色发展的亮丽名片。
弘扬民族文化,文化多样性得到传承。期间,云南协同推进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把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范畴,载入《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开启“民族文化促进自然保护”“自然保护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云南模式。率先在全国开展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试点,为国家建立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提供借鉴。
创新保护思路,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迈上新台阶。期间,云南编纂完成《云南大百科全书·生态编》,系统构建云南生态知识体系。在全国率先发布《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全面系统阐述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同时,全面系统摸清云南省生物物种的家底和受威胁状况,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强化监督整改,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期间,云南开展高黎贡山(云南段)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核查,督促整改个问题点位,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综合管护能力得到提升;采取雷霆措施,全面彻底抓好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拆除滇池沿岸个点(片).69万平方米,恢复湖滨带14公里,滇池沿岸过度开发、无序开发、贴线开发现象得到全面整治。
强化交流合作,伙伴认同关系持续增强。近年来,云南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国际交流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持续推动与东盟、南盟、大湄公河次区域,欧盟国家的交流合作,加强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机构的合作,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国家公园建设、外来入侵物种联防联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等领域不断拓展合作交流,实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环境发展与扶贫、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红河干热河谷生态恢复与社区发展等一大批示范项目。(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