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亚洲象 >> 亚洲象的繁衍 >> 漫谈古代玉器中的玉象
本文由无相有道原创并独发百家号,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西汉青白玉立象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贯穿了中华文明进程的每个角落,而且时刻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动物造型玉器是中国玉器的重要创作题材之一,它不仅代表了古代治玉理念中朴素的审美原则,同时也反映出古代人文思想的价值取向。
在诸多的动物题材玉器当中,玉象是一种喜闻乐见又经久不衰的玉器创作题材,它不仅在中国玉器中出现时间较早,而且因其独特美好的人文寓意,历来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甚至直到今天都是中国玉器中极受欢迎的玉雕品种之一。
清代白玉太平有象摆件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通常以树叶、野果、野草、野菜等植物为食,大象虽然是纯粹的素食主义者,但却是陆地上名符其实的大力士和巨无霸,它不但体形巨大,而且有长鼻和长牙做武器,因此在自然界中除了人类之外没有任何天敌。
古代的时候大象广泛分布于中国内陆,尤其在长江以南及河南省中南部地区都曾有大象种群的生活分布。
大象《三国志》中就有著名的“曹冲称象”的典故,故事记载了东吴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这头大象的重量,但是因为大象太大了,结果“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年仅六岁却又聪明过人的曹冲想出一个好办法:“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较可知。”
这则故事说明至少在距今年前的三国时期,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仍然有大象在繁衍生活。但是到了今天,大象的分布范围已经大大缩小,中国境内仅仅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有小的野生大象种群。
曹冲称象传说中五帝之一的舜是中国历史上驯服野象的第一人,据说舜曾驯服野生大象耕田犁地,并且在他死后的陵墓前曾出现大象刨土、彩雀衔泥的瑞兆,这应该就是“太平有象”的最早传说。
到了汉唐时期,当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象与佛教颇有渊源,因此象在佛教用品上出现比较多。
到了明清时,玉器讲究有形必有意,象由于与吉祥的“祥”、丞相的“相”谐音,又成了艺术品一个重要题材,出现了“封侯拜相”、“太平有象”、“万象更新”等造型和纹饰。
清代白玉胡人洗象摆件在中国玉器的发展过程中,较早的玉象实物可以追溯至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
天津博物馆就收藏有一件商代象形玉佩,该象形玉佩高2.7厘米、宽3.3厘米,玉质灰黄色,玉佩为片状。
大象呈站姿,鼻端勾卷成孔,躯体肥硕。颈上缘对穿一孔。此器两面均留切料痕迹,光素无纹。
天津博物馆藏商代象形玉佩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中也收藏有一件商代玉象。
这件商代玉象长5.7厘米、宽2.1厘米、高3.0厘米。材质为豆青色青玉,玉质较细腻,微透明,局部受沁呈黄褐色。
该玉象为圆雕,大象呈站立状,长鼻上卷成一小圆穿,口微张,臣字眼微凸,大耳耸立于头部两侧,四肢作扁平状,尾下垂,背部有一穿。大象身、足饰云纹,背、尾饰节状纹。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藏商代玉象此外,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也出土有商代玉象,这些殷商时期的玉象不仅说明了大象题材很早就出现在古代玉器当中,同时反映出商周时期的上古时代,中原地区气候温湿,年平均温度比现在要高,适合野象栖息生活。
河南古称豫州,就是因出产大象而得名。古文献记载商人驯养大象,甲骨卜辞也有关于捕猎大象的记录。
殷墟妇好墓玉象殷墟妇好墓玉象在殷墟多次发现象骨和象牙制品,在王陵区祭祀坑内还发现一只颈系大铜铃的亚洲幼象,证实了商人驯象的传说。
这件玉象憨态可掬,夸张地表现了大象的驯服神态。整件作品用圆雕的形式反映出大象逼真的造型,同时在象身施以美化纹饰,是一件较为典型的商代风格玉象,同时也是目前所发现商代玉象中最精美的一件。
殷墟妇好墓玉象殷墟妇好墓玉象到了战汉时期,随着中国玉文化的发展演变,儒家思想被植入传统玉文化当中——“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等人文思想内涵使玉器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和民族象征,更加深入地根植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
玉象作为一种传统玉器题材,依然存在于战汉玉器当中,比如这件玉雕玺印,印钮即为象形,雕刻技艺高超,大象栩栩如生,玺印呈正方形,雕工有力,包浆浑厚古朴,古意沉沉。
汉代象钮玉玺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以万港元成交的西汉青白玉立象,青白玉质,有沁斑,随形圆雕。
此象细目大耳,长鼻后卷,短腿垂腹,神情安然,憨态可掬。
西汉青白玉立象西汉青白玉立象西汉青白玉立象此外,大英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汉代立体圆雕玉象,与年香港苏富比春拍成交的玉象非常相似。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汉代青玉象,造型生动、逼真,非常形象地刻画出大象的雍重之感,由于年代久远,玉象通体鸡骨白沁,是一件弥足珍贵的艺术珍品。
大英博物馆藏汉代青玉象大英博物馆藏汉代青玉象大英博物馆藏汉代青玉象到了唐代,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增长,各种带有西方文化特征的玉象作品开始出现。
这些带有异域风格的玉雕作品,既是唐代玉器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唐代社会文化特色的具体反映。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代青白玉胡人骑象同时,随着唐代佛教文化的兴起,玉象题材变得愈发盛行,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六牙象为佛祖释迦牟尼之坐骑,是象中之宝。
因此唐代有较多玉象题材的玉雕作品出现,如这件青玉雕六牙云象。
象饰作行走于云端状,鼻端卷转,嘴微张,左右口角伸出六枚象牙。橄榄形眼,大耳扁阔,下耷。躯体厚实,腿较短,形体浑朴。象身竖穿三孔,中孔利用左前足做掩饰,具有典型的隋唐时期玉石雕刻风格。
唐代青玉六牙云象从宋代开始,玉器成为了商品并开始流通于民间,因此宋代玉象题材的玉雕作品也为数众多。
下图这件宋代白玉带沁童子洗象摆件,即是一件比较有特点的宋代玉象。
这件玉雕是一件白玉带红沁象,四肢强壮如柱,大耳长鼻,两侧有象牙,嘴半张开,表情温驯憨实,脚下踩镂空如意云纹。
宋代白玉童子洗象摆件上海博物馆藏宋代玉象明代玉器则反映出时代文化蓬勃发展的特点,因此明代玉象也为数不少。
明代青玉象摆件,大象向右回首,呈站立状,长鼻翻卷,体态肥硕,双耳如扇,四肢如柱,身披毡毯,底饰祥云,刻饰娴熟流畅。
明代青玉象摆件此外还有明代白玉卧象暖手,圆雕件,大象呈卧姿,眼角微翘,大耳翻卷,象牙弯尖,象鼻长而弯曲,鼻孔翻上,有顽皮憨直之态。
四肢弯曲于腹下,尾巴上甩一侧,以密集细小的阴刻线装饰,身体局部以阴刻饰体态肥硕之姿。整体线条简洁,刀工简练,神情逼真,局部有黄色玉皮及糖色,彰显明代时期玉雕风貌。
明代白玉卧象清代乾隆年间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第三个巅峰,有清一朝的玉器制作无论从规模、质量还是普及程度,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而清代玉象的制作技法同样得到了很大提高,其工艺特征较之从前更为雕琢细腻考究,所选用玉料也更为优质出众,因此清代玉象给人耳目一新的全新气象,充分反映了清代治玉的杰出成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青玉象清代白玉太平有象摆件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是一种尊贵的存在。大象虽然力大无穷,但是它性格温和,待人忠诚而且可以负重远行,因此历来被视为吉祥和力量的象征,一直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因为“象”与“祥”谐音,所以大象也象征着平安吉祥;同时“象”又与“相”是谐音,因此又有封侯拜相的意思,寓意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所以大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历来被奉为瑞兽,从古至今皆有“太平有象”、“喜象升平”之说,因此玉象这一题材成为历久弥新的玉雕品种,甚至直到今天依然广为流行、深受喜爱。
殷墟妇好墓玉象宋代玉象元代玉踏云象元代玉踏云象元代黄玉太平有象摆件明代白玉象明代玉象清乾隆白玉瑞象摆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