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都市时报」■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杨文爽钟玲通讯员郭元丰陈胜瑶今天,8月12日,世界大象日。4天前的8月8日晚,14头北移亚洲象缓缓走过元江大桥,向南返回它们原来的栖息地。年的春天,云南象群“一路象北”的旅程激起了全世界的兴趣,也让所有关心、爱护大象的云南人绷紧了神经。它们要去哪里?温饱问题怎么解决?它们和人类的安全有没有问题?也许象群不知道,有一支人类的队伍在日夜监测、守护着它们。从5月27日到8月10日,53名消防指战员携带着无人机等装备,先后转场3个州市8个县23个乡镇,行程多公里,历经76个日夜,守护着人与象的平安。他们,被称作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大象守护天团”。杨翔宇追象团里的“象专家”整理出一套《亚洲象百科》“象群行进方向还不确定,绿色和红色是计划线路,可以用大小飞机交替飞行!”8月6日17时,正在指挥部值守的云南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分队队长杨翔宇,将标好的地图发到“元江监测飞手群”,并提醒前方监测队员保持当前的监测位置。“那是一个‘象专家’!”一提起杨翔宇,追象团里的监测组、引导组、交通疏导组的工作人员都纷纷称赞。70多天来,杨翔宇作为分队长,带领监测队员紧紧跟着象群移动的足迹,转战3个州市,机动多公里,操控无人机飞行多公里,标绘了多份地图,指导紧急疏散群众余次,一路保护人象平安。“监测分队承担了90%的信息传递工作,是整个指挥系统的眼睛。”玉溪市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工作组副指挥长杨应勇这样评价杨翔宇带领的无人机监测团队。5月27日,象群进入玉溪市峨山县,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第一时间派出一支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分队对象群进行跟踪监测。作为监测分队队长,杨翔宇白天带头飞行监测,晚上值守进行地图标绘。“只有象群睡觉的时候,我们才能休息一会儿。”杨翔宇说,刚来的时候分队仅10名队员,每天24小时轮流搜寻、监测,一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有时候就直接在车上、地上打个盹,既担心大象失去踪迹,又担心工作有缺漏,焦虑感时刻存在,一个月下来体重掉了10多斤。为了安全和不惊扰大象,监测队员都选择距离象群米以外的地方作为无人机起降点,高度不低于米。他们携带了13架无人机和6套红外望远镜,其中3架大型无人机负责监测,其他类型的无人机灵活使用。“无人机平均每天要飞50—60架次,有时候天气热加上飞行时间久,电池容易发烫,风扇也会出问题,都要及时更换。遇到下雨天不能飞,我们就用红外望远镜观察。监测过程中,我们发现大象非常聪明,它们知道头上有东西,有时候会抬起头朝无人机看,但它们也不惊慌,该吃就吃,该睡就睡。”监测分队D组组长佟磊说,杨翔宇通过长时间的监测,逐渐摸清了象群中每头象的体态、性格等特点,通过地图标绘它们的行动轨迹,分析判断它们喜欢什么环境、爱走什么路。如果遇上雨天、大风等情况,象群短暂失去踪迹时,杨翔宇能够迅速判断象群的大致方位,准确率高达70%以上。随着队员从最初的10人增加到32人,杨翔宇有了点空余时间。他整理出一套《亚洲象百科》,供队员查阅。这段经历,让他更加了解了这种陆上巨兽。他说:“我的孩子也非常喜欢大象。前不久他过2岁生日,别人问他:‘爸爸去哪里了?’孩子回答:‘我爸爸找大象去了!’”肖志雄冒雨驱车进入山林搜象群仲夏时节,在云南元江县革波冲山脊线上,一辆野生亚洲象监测车灵巧地穿过S形弯道,通过仅比车体宽几厘米的悬崖路段,抵达监测点。车门打开,二级消防战士肖志雄跳下车。他有着过硬的驾驶技术,追踪象群的路时常弯多崎岖、湿滑泥泞,但监测车在他的操控下,就像在柏油路上一样灵活。7月27日晚,一场持续近4小时的大雨令无人机无法起飞,人们暂时失去对象群的跟踪。监测队员只能冒雨驱车进入山林,近距离搜寻。刚启动监测车,肖志雄便发现刹车有安全隐患,他立即报告指挥部,想方设法排除故障,确保了监测队员顺利进山。肖志雄认为自己和大象比较有缘,第一天担负监测任务,便与象群来了个面对面。他回忆,当时监测小组5名成员到达山顶,正在为无人机更换电池时,发现距他们10多米的地方突然出现一头大象,后面还跟着一群。“当时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我们赶紧上车准备随时撤离。上车后,我们看着眼前的大象,它们也在看着我们,就这么对视了几秒,然后它们就返回树林了。这是我第一次那么近距离地看一群野象,真是太激动了!”肖志雄回忆。杜伟千条信息汇聚监测指挥中心如果说一线监测员是指挥部的“千里眼”,那么杜伟负责标绘的象群实时动态轨迹,就是指挥部引导象群北移的“中枢神经”。6月9日上午9时左右,在云南野生亚洲象北移安全防范指挥部,投影屏幕构成的巨大的“视频监控墙”,图像显示,14头野象正在密林里集体睡觉,偶尔小象还会伸伸懒腰。看到这一幕,杜伟也感觉放松了一些。这个视频监控墙,就是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预警平台。该平台集纳了地理坐标、河流山川植被、沿途村庄道路等信息。来自前方的众多信息传回指挥部,在杜伟手中汇聚成指挥信息平台上一个个点状组成的象群运动轨迹,一组组有关周围村庄人群、堵截路口车辆、食物引导公里等有关数据,把指挥部变成了运筹帷幄的“中军帐”。杜伟的工作地点就在指挥部大屏幕下。一张桌子,一台电脑,一支笔、一个本、一张地图、一把直尺,就是他日常使用的工具。“越到傍晚越忙!有时本上记的东西很快就要在图上实现,不仅考验记忆力,更考验脑力和耐心。”杜伟回忆,6月14日,象群在玉溪易门南山村附近活动,指挥部研判,当晚是象群由玉溪易门县进入峨山县的关键时间点。晚饭时间刚过,天还没黑下来,指挥部成员就全部来到指挥中心,盯着屏幕上的象群动态。“象群到哪里了?目前它们在干什么?下一步应该在哪个点投食引导?哪些村庄附近需要布置卡车拦堵?”面对众多问题,杜伟迅速放大地图,展示象群实时位置,进行讲解。之后,他用对讲机呼叫前方,快速记录象群情况,并更新象群的实时动态。“如图所示,象群所处位置与南山村的直线距离不到米,目前正在玉米地里活动。我们的人在距离象群2公里的公路上实施动态监测。东、北两侧均为高山,西侧是十街乡,向南是象群理想移动方向,投食点建议可沿公路进行。但该方向直线延伸出2公里处是建大村,村民需要紧急疏散。平台显示村口已有4辆卡车在堵截,防止象群进入村庄。”随着动态清楚地播报出来,指挥员有了决断的依据。6月下旬,象群进入玉溪峨山塔甸镇左边哨村,由于接连遇上大雨和浓雾天气,无人机无法起飞,红外夜视仪难以观察,象群位置连续20多个小时无法精准确定。指挥员焦急地等待前方信息,一线监测队员则冒雨沿着盘山公路分散寻找。杜伟打开应急监测指挥平台,将象群的运动历史轨迹调出,结合象群最后一次出现的位置和每天运动距离,他在地图上圈出土旦莫、布者甸、左边哨3个村庄,认为它们可能在这些村庄附近。杜伟的预测很准。在前后方紧密配合下,经过10余个小时,终于在左边哨村附近的农地重新找到了象群的踪迹。坚守标绘岗位70余天,在杜伟和标绘组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象群的踪迹终于出现在元江之畔。跨过大桥,它们向家的方向不断前进。佟磊跟着象群追信号监测分队,是“大象守护天团”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增强监测力量,6月底,指挥部从普洱森林消防支队抽调6人,编为监测分队D组。佟磊就是其中的一员。云南红河、玉溪等一带地处横断山脉,山川连绵,山高坡陡,谷深林密,人烟稀少,大部分地方没有覆盖移动信号。没有信号,监测小组无法将画面传回指挥部,指挥员无法判断象群位置,就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部署。追信号,成了监测队员的一项重要任务。“象群移动到哪里,我们就跟去哪里。”佟磊说,野象不仅移动速度快,而且喜欢走没有人烟的深山、峡谷、森林地带,且夜间行动较为频繁。7月26日晚,象群进入石屏、新平、元江三县交界的河谷地带,四面环山,大雨下个不停。移动、电信、联通都没有信号,无人机无法起飞,象群又在不断移动,监测人员怕跟丢象群,只有驾车不断转场。队员们分成两组行动,一组搜索象群位置,另一组到处寻找信号,准备雨停后设置无人机起降点,及时向指挥部回传信息。“有没有摔伤?”“没事!”风急雨大,泥泞路滑,佟磊在寻找信号时忽然一脚踏空,摔进草丛里,好在一棵小树拦在前面,他才没有掉下山崖。“这里!有信号!”一条山脊线上,手机突然有了反应,慢慢显示“E”,再走几步,“4G”的字样显示出来。佟磊与战友兴奋地高喊起来,打破了深山里的宁静。通过反复摸索试验,无论走到哪里,佟磊都能很快确定信号最好的地方。于是,只要象群进入深山,作为组长的佟磊都会做三件事:寻找平坦开阔的位置,设立无人机起降点;寻找有供电设施的村庄;寻找有较强的移动信号源,第一时间把象群位置反馈给指挥部。看不见摸不着的信号里,承载着“大象守护天团”成员们的激动、感动和幸福。伏聪记录追象团背后的故事无论是走红网络的北移象群,还是引人注目的追象人故事,这些珍贵资料,都是由监测分队宣传组成员亲手记录。年出生的伏聪是监测分队里年龄最小的报道员。他说,接到命令参加野生亚洲象监测报道的当晚,兴奋得睡不着觉。“躺在床上,满脑子想着要如何拍好大象。”6月26日,象群来到玉溪市峨山县富良棚乡附近的山间。指挥部研判,象群当晚可能会沿着镇边公路行走。伏聪跟着监测队员早早来到郊外一户老乡家屋顶,手持相机蹲守。他时而远距离拍摄,时而将镜头聚焦到监测队员手中的控制器,时而对准电脑显示的实时动态。时间过去约2个小时,突然,人们发现象群来了,排成一队大摇大摆走上公路,逐渐接近监测点。为了完整记录这一瞬间,伏聪迅速关紧大门,熄灭全屋灯火,在楼上架好相机。不一会儿,象群走到了监测点所在的公路旁,全体队员都屏住了呼吸。伏聪静静地守护在二楼相机旁,看着大象3米多高的庞大身躯出现在老乡家院子外面,按下快门,记录这惊险的瞬间。“这是我第一次那么近距离遇见大象。我参加过多次森林草原火灾扑救,但这次野生亚洲象监测任务,是我从事森林消防工作直面危险最多、记忆最深刻的一次。”在回顾自己拍摄的作品时,伏聪把鼠标指针定格在一张名为“无声的支持”的照片上。7月下旬,象群在红河州石屏县龙武镇石岩村附近活动,伏聪在石岩村监测点连续蹲守,终于在7月23日凌晨2点多象群下山途中,拍到了一组坚守到凌晨的“护象人”镜头。照片生动展现了监测队员和基层干部群众了为象群和群众安全的坚守。“好镜头,是熬出来的。”伏聪感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