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象

ldquo离家出走rdquo的亚

发布时间:2022/5/11 17:13:43   

15头一路向北的亚洲象,至今还没有停止迁移的脚步。

6月7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拍摄到的野象(无人机照片)。(图来源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

今年4月16日,原生活栖息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7头亚洲象从普洱市墨江县迁徙至玉溪市元江县。4月24日,其中两头大象返回普洱市墨江县境内,剩下的15头大象则继续向北活动。

截至6月9日17时,象群总体朝西南方向迁移3.7公里,已经离开昆明市,持续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活动。

6月6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拍摄的野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象群为什么要“离家出走”?有人说它们是在寻找新的栖息地,也有人说它们的领头象把队伍带跑偏了,还有人说是因为地球磁场变化激活了大象基因中的迁徙本能……但至今还没有官方定论。

5月24日,又有17头亚洲象组成一支新的队伍,离开西双版纳,与北上的象群不同,它们选择的线路是南下,并直接闯入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紧接着的6月3日,又有10头亚洲象组成的第三支队伍,集体进入到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景讷乡曼窝村……

同一时期,三群野生亚洲象北上、南下,离开保护区,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5月28日在玉溪市峨山县境内拍摄到的象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天然林地面积不断增加,亚洲象种群数量也增加了

我国亚洲象分布最多、最集中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是由地域上互不相连的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稿5个子保护区组成。

“这些年,保护区内天然林地面积不断增加,结构功能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保持在95.7%以上,亚洲象等主要保护物种数量维持稳定明显增加。”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该保护区管护局局长杨云说。

数据显示,经过30多年的拯救和保护,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头已经发展到目前约头。

6月6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拍摄的野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其实,大象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不算高。根据野外调查发现,亚洲象大多生活于海拔1m以下的热带森林中。竹丛的雨林和季雨林是大象活动最频繁的植被类型;竹丛较少而以壳斗科的栲和栎为主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大象也喜爱的;即便是在丢荒的农田和山地里,也曾发现有大象活动踪迹。最适宜的生境还是有竹丛的、有沟谷和溪流的原始雨林和季雨林环境。

●食物是亚洲象迁移的主要因素

年,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在《中国亚洲象与人类关系》论文中提到,影响动物社群行为一般有两大影响因素——食物和天敌。对亚洲象来说,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天敌,所以食物成为亚洲象迁移的重要因素。

成年亚洲象每天要吃数百斤植物,需要很大的活动空间来获取足够的食物。近年来,随着种群数量增长、分布范围扩大,越来越多的野象频繁活动于村寨、农田周围,取食水稻、玉米等作物。

▲对大象来说,水稻、玉米、甘蔗等的适口性远远高于竹子等其它野生植物

论文提到,由于人工种植的庄稼,如水稻、玉米、甘蔗等的适口性远远高于竹子等其它野生植物,既营养又采食方便,亚洲象有良好的记忆力,一旦采食过农作物后,它们会记住庄稼的种类、地点、成熟季节等,到庄稼成熟的季节,便会成群结队前来采食。

▲过密的森林植被往往使林下植物越来越少

经研究发现,过去保护区内居住群众的生产用地、轮歇地等种植丢荒后往往演替生长着大量的野芭蕉等植物,自然为亚洲象提供了很好的食物,而现在,许多居民迁出了森林,经过保护区多年的严格保护,过密的森林植被往往使林下植物越来越少,许多植物如野生芭蕉等大量减少、林下植物老化、竹林开花死亡。

●保护区与周边天然林的连续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年8月曾发表《西双版纳地区野生亚洲象种群分布及变迁原因分析》,文中指出:“原与保护区接壤的天然林,现被砍伐种植了橡胶和茶,破坏了保护区与周边天然林的连续性。栖息地的减少使种群生存面积和食物资源减少,种群密度增大,个体竞争加剧。栖息地的破碎化使许多适宜栖息地由于隔离而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时也使象群正常的活动受到影响。”

▲橡胶林

年-年的40年里,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橡胶林面积扩大了23.4倍。另一组数据显示,到年末,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万亩减少到了万亩,下降了48.2%。有些地方比如景洪市周边70%的山地雨林都被开发成了橡胶林。

▲中药材和茶园产业

除了橡胶树,还有中药材和茶园产业。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顾伯健曾,曾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工作了近6年。作为“绿孔雀保护行动”发起者之一,他对这次大象北迁,同样有话要说。他在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表示:人进林退的原因之一是中药材产业。年西双版纳中药材产业年报,一种名为砂仁的药材种植面积最广,19万亩,当年同比增长了8.21%。

●人象关系,是一个不断变迁的复杂课题

云南大学何謦成在《近50年西双版纳人象关系演变研究》一文中讲到:

年7月至年3月,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勐养、勐腊和尚勇子保护区内及其周边的39个村寨中开展野外调查,结合文献研究,得出近50年来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与人的关系由和谐到激烈冲突的阶段性演变过程。

(1)-年间人象互不侵犯

亚洲象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以东的大面积原始森林中,世居民族遵循传统的农作和生活方式,人象在生活空间上相互隔离,传统生态文化对亚洲象及其生境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因此,包括“森林优先”、“龙山圣境”和“象文化”的传统生态文化这一社会文化因素是维持该时期人象关系的基础,当人类的发展违背传统时,人象关系则发生演变。

(2)-年间人象频繁接触

为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地矛盾,人类活动区逐渐向亚洲象的自然生境扩张,自然生境逐渐转变为人类用地,人类用地中的粮食种植用地又转变为经济作物和林木的种植用地,自然生境的丧失导致亚洲象在景洪和勐腊间迁移的路线被阻断;再加上以当地居民为主力的亚洲象偷猎,迫使亚洲象逐渐逼近村寨,形成有交叉的生活空间,导致人象频繁接触。因此,传统生态文化向谋求经济发展的利己意识转变、自然土地利用类型向人工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是该阶段人象关系演变的驱动力;当这两个转变持续发展时,人象关系也继续发生演变。

(3)-年间人象冲突加剧

谋求经济利益的利己意识掩盖传统生态文化后,在保护区发生了最严重的亚洲象偷猎事件,迫使亚洲象走向人类居住区。同时,保护区内外人工种植用地的扩张,使亚洲象的食物在保护区内外出现差异,迫使亚洲象走出保护区觅食。人象生存空间相互重叠,形成人象冲突日益加剧的关系。因此,传统生态文化淡化和人象生存空间重叠是人象冲突加剧的驱动力,当空间重叠的其中一方改变其活动强度和方式时,人象关系又演变到新的阶段。

(4)-年间亚洲象得到严格保护却严重肇事

强制性的保护措施使亚洲象得到了有效保护,种群数量增长,但适宜生境缩小和食物匮乏迫使亚洲象频繁地游走于保护区和村寨,特别是在勐养子保护区北侧和尚勇子保护区西侧的村寨中频繁活动,采食、踩踏和损毁经济林木和农作物、攻击人类,对人类活动进行了报复性攻击,形成人类保护亚洲象而亚洲象严重肇事的局面。因此,人象活动强度和方式的变化是该阶段的驱动力,当两者的活动再次发生变化时,人象关系又将随之演变。

(5)-年间人象关系进入拉锯式对抗状态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亚洲象肇事的赔偿,增强了社区居民在亚洲象肇事区居住的信心和对土地的依赖。亚洲象的正常迁移路线被阻,村寨丰富的食物吸引亚洲象在各村寨间滞留或移动,在西双版纳州勐养镇和勐腊县的余个村寨及其周围、以及普洱市的澜沧县、思茅区、宁洱县和江城县都有亚洲象活动,形成有人为活动时亚洲象隐蔽于森林、有亚洲象活动时人类躲避的拉锯式对抗关系。因此,社区居民对土地的依赖以及亚洲象对食物和村寨的依赖成为这一关系的驱动力;只有当依赖土地的双方或其中一方发生变化时,人象关系才会演变到新的阶段。

最后,论文作者认为,要改善当前人象拉锯式对抗的关系,关键在于缩小人象生存空间和资源的重叠程度,这就需要改变社区居民对土地的农业依赖或改变亚洲象对村寨和农作物的依赖,即:从认知上引导社区居民从亚洲象扰动区逐渐撤出农业生产、从政策上帮助社区居民寻找替代生计、从采食习性和生境条件上逐渐改变亚洲象对村寨的依赖。

几十年来,在亚洲象保护以及人象关系领域,其实有大量的严谨的学术研究和田野考察,但从未像此次“离家出走”事件,因为网络传播的聚焦,而引起如此巨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9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