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象

成效显著云南已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

发布时间:2023/5/18 10:01:39   

热带雨林景观(邱开培摄)

滇桐(何德明摄)

绿孔雀(庄小松摄)

黑颈鹤(郑远见摄)

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云南国土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4.1%,而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分别都占全国总种数的50%以上,并且约1/5的高等植物和1/3的脊椎动物为云南特有或国内仅见于云南。同时,云南生物多样性也存在明显的脆弱性,种群小而且数量少,生物种群地理分布狭窄,专一性强,对环境的波动和人为干扰敏感等特点。

年,云南率先提出“极小种群”保护倡议,个体数量以“个、十、百、千”计、种群规模已低于最小可存活种群而濒临灭绝的物种为抓手,启动拯救保护行动。年,由省林草局与省科技厅联合编制,省政府批准实施了《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年)》,明确了62种植物和50种动物为保护对象。年底,国家林草局印发《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确定了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包括国家保护对象在内,云南省纳入保护行动计划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共计85种。

随后进一步编制了《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紧急行动计划(~)》、《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点)建设试点方案》、《云南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等系列方案。年起实施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第三章第十八条特别规定:对珍稀濒危物种、极小种群物种实施抢救性保护。通过实践与探索,云南省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集综合保护体系(资源调查与监测、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濒危机制研究等)、“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会公益组织—当地社区”多渠道筹资合作机制、保护技术培训与试验示范、科普宣传与知识传播为一体的极小种群野生物种保护模式。

十年来,云南全省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项目多个,系统调查极小种群植物80余种,较全面地掌握了调查植物受威胁状况,并建立了30个保护小区(点)、13个近地和迁地基地(园)、5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突破了36个物种的人工繁育技术,共迁地保护61种10万余株,回归定植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16种3万余株,云南蓝果树(Manglietiastrumsinicum)、巧家五针松(Pinussquamata)、华盖木(Manglietiastrumsinicum)、滇桐(Craigiayunnanensis)、云南金钱槭(Dipteroniadyeriana)等67种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同时,对极小种群野生动物建立了人工跟踪、红外相机监测、视屏监控、无人机监测、遥感观测等多技术集成的监管和动态监测体系。在无量山建立了西黑冠长臂猿(Nomascusconcolor)和印支灰叶猴(Trachypithecuscrepusculus)监测研究站,对动物栖息地、行为活动和种群数量等进行实时监测;创建了亚洲象(Elephasmaximus)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亚洲象活动及其潜在肇事的及时预警,有效缓解了因亚洲象肇事导致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探索构建亚洲象、绿孔雀(Pavomuticus)、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bieti)等野生动物生态廊道,促进隔离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此外,云南还率先创建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机制,运用市场手段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并于年实现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全面覆盖。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多个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种类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亚洲象数量从头增长到头左右,滇金丝猴数量从只增长至只左右,西黑冠长臂猿、黑颈鹤(Grusnigricollis)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呈现稳定增长趋势,野生极小种群动物保护成效显著。(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7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