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亚洲象 >> 亚洲象的天敌 >> 风情海安海安发现的亚洲象化石
年12月6日,海安县双楼乡郭楼村四组农民疏浚焦港河时,在该组河段工地距地表约4米深处发现了一些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次日,该乡广播站通讯员郭恒林和文化站长刘坚强迅速将此情况向县文化局报告,同时注意保护出土现场。10日,县文化局会同国家文物局,上海自然博物馆和南通博物苑的有关领导及科学工作者,观察了标本并考察了野外现场。
这批呈亚化石状态的标本是:载左右下臼齿的一副残缺的下颔骨、一件肩胛骨、一根肋骨和基本完好的左右臼齿。尽管散见的标本离整个动物个体相距甚远,但基本完好的左右臼齿为详细而准确的鉴定提供了可靠佐证。据上海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组副研究曹克清先生鉴定:这种动物目前仅生活于南亚,中国云南西部尚存少数,而当地早已绝种。曹先生进而指出:虽然中国云南西部尚存少数,即北纬略北(今河北省阳原县为其最北界)以南,东经略南(云南省最西界为界)以东的16个省市,曾相继发现百余处亚洲象产地的地史、历史和现生记录,但多半只留下牙齿为代表的解剖特征和数据。显然,海安发现的亚洲象化石将会留下较为全面细致的骨学和有关数据。
为此,上海自然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海安县文化局联合组成《江苏海安发现的亚洲角化石及其意义》课题研究小组,历时一年,对标本进行了翔实表述和科学测定。嗣后,在南通市举行了学术报告全;论文发表于《考察与研究》,并由中国古生物学会收辑。
海安发现的亚洲象化石经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碳14绝对年龄断代测试,标本代表的动物当生活在距今±年(公元前年前后)以前。经上海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孢粉分析,其中乔木化粉占50%,所含常绿栎类、山毛榉、杨梅、木兰均为亚热带常见树种;灌木及草本花粉占48.4%,所含水生草本植物种类较多,含量较高。蕨类孢子占20.2%,所含金毛狗、桫椤、里白等均为常见的热带分子;另见有环纹藻和双星藻等温暖地区常见的藻类。孢类组合指示了较暖而潮湿的海安古气候环境。
海安亚洲象化石发现的意义还在于:对海安成陆史提出了崭新的推进性论断。年海安青墩遗址的发现,说明至少距今五千多年以前,海安已经成陆(青墩遗址绝对年代中层文化层距今±85年),而亚洲象化石的发现说明海安成陆应追溯到±年以前。此外,标本的记述和有关数据对全新世地层年代的鉴定对比,对说明海安古地理、古气候条件,对了解生物地理区的发展历史,对研究海安先民的发源、迁徙关系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此具有相当考古价值的亚洲象化石标本,已为海安县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