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亚洲象 >> 亚洲象的种类 >> 特写南归野象过元江红星深度
8日晚间8时08分,北移亚洲象南返,胜利渡过元江。图: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
今年5月,15头亚洲象曾涉水过元江,它们的前进方向是北上。元江处于枯水期,过河当日,水流量为73立方米/秒。
象群一路向北,最终抵达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在6月初离群的亚成体雄性独象,则抵达安宁市八街街道。这头独象后被麻醉捕获,于7月7日安全送回栖息地,剩下的14头,则在6月20日前后逐步南返。
7月27日,野象群从新平县进入元江县。接下来,它们需再次渡过元江,但此时元江进入丰水期,7-8月间的最高水流量达立方米/秒,水量已是它们北上时的9倍。
过不了元江,北移亚洲象就回不了家。元江,成了象群南归之路上最大的一道天险。
北上时枯水,南返时丰水
据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通报,象群从4月中旬离开西双版纳、普洱的传统栖息地后一路北上,至8月9日,共迁移了多天,途经玉溪、红河、昆明三个州(市)8个县(市、区),总计迂回行进了公里。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监测得出的“北移亚洲象群活动轨迹”显示,此次象群一路北上,最终抵达最北端的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在6月初离群的独象,则到达安宁市八街街道。
这个象群原本为16头,去年3月,它们离开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去年7月,普洱首次监测到该象群踪迹。年12月,象群在墨江县生下一小象,增至17头。
今年4月16日,象群进入玉溪市元江县,4月24日,2头公象返回普洱;5月16日起,15头亚洲象向从元江县出发,随后进入石屏县、峨山县、玉溪市红塔区、昆明市晋宁区、安宁市等,后逐步南返。
北移亚洲象迁徙画面图: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
今年6月离群的独象是亚成体雄象,年龄约10岁,高约1.9米,体重约1.8吨,截至7月6日共离群31天,距离象群的直线距离最远时为69.5公里,无回归迹象。
为防范独象进入玉溪市人群密集区域,造成公共安全风险,玉溪市红塔区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现场指挥部紧急启动对独象的麻醉捕捉转移应急管控措施,于7月7日15时将其安全转移至原栖息地——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
其它野象则是在6月20日前后自然南返。“北移亚洲象群活动轨迹”等数据显示,7月27日凌晨,象群从红河州石屏县大桥乡六美尼村委会进入玉溪市新平县杨武镇,短暂停留三小时后,于凌晨5时40分进入元江县甘庄街道青龙厂社区马鹿汛小组东南山林。
北移亚洲象迁徙画面图: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
玉溪市元江县与普洱市墨江县相邻,北移亚洲象群专家组成员、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高级工程师沈庆仲告诉红星新闻,西双版纳和普洱都是亚洲象的栖息地,象群一旦跨过元江,距离墨江的直线距离将只有20余公里,接下来它们畅通无阻,很快就能回到真正意义上的家了。
可北移和南归的情形完全不同,“4月16日,亚洲象北移进入元江县,5月11日上午7时30分左右渡过元江干流,当时元江的干流处于枯水期,象群渡江当天,水流量为73立方米/秒。”玉溪市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及应急处置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中共玉溪市政法委副书记杨应勇介绍。
7-8月间的元江却成为象群南归的巨大阻碍,“这两个月元江的平均流水量达到立方米/秒,最高流水量达立方米/秒。”杨应勇说,如何科学地帮助亚洲象顺利过江,是工作组面临的考验。
建临时招待所
每隔5-10米丢一个玉米棒
当下,积蓄着汹涌激流的元江,呈现出与两岸山峦完全不一样的颜色。元江从元江县城东北方穿城而过,它发源于哀牢山东麓,最后流经红河州河口县进入越南。
元江县红河街道办事处武装部部长王永胜,全程参与了协助亚洲象渡江工作,其主要负责的部分,是前期疏散群众,对道路实封堵,并尽可能地组织力量为亚洲象提供食物和休憩场所。
他告诉红星新闻,红河街道办事处共有民兵40余人、桥头社区30余人、街道办10余人参与上述工作,“亚洲象先到了甘庄街道,于8日凌晨进入红河街道。”
王永胜介绍,县城附近的元江上一共有三座桥,另有一座新的跨江大桥在建。这三座桥,一座为通往玉溪方向的国道,一座连接县城的两个城区,另一座,则是位于昆磨高速元江入口收费站附近老国道上的老桥。
“当时的共识,是不能让野象进城,却又要让它们过江。”王永胜说,8日当天,象群在城北方向沿G国道行走至栖霞温泉后,遇封堵沿着坡老线行走了3.2公里,最终抵达老桥渡江点。
老国道的老桥,8日晚,大象从桥面经过图:红星新闻记者刘木木
为诱导野象从这条线路行进,工作人员每隔5-10米就在路上丢一个玉米棒。元江河水湍急,为避免野象进入江畔,工作人员在一些小路口设置土堆障碍。此外,他们还在路边挖出了一个临时洗澡池,设了4个饮水点,并将之形容为“大象招待所”。
杨应勇介绍,这个渡江点是科学评判后做出的选择,前线指挥部在象群还没进入元江县境内时,便由指挥部人员、水利部门、公路部门、林草部门专家对象群渡江点进行勘察调查。
在短短数天内,指挥部工作人员步行走完了元江县境内76公里的元江河道,结合象群所在位置研究后,最终选择让象群从老桥桥面渡江。
该桥桥梁长.62米,宽7米,高度14.6米,因系危桥,该路段不允许货车通行。红星新闻在现场看到,为确保梁护安全,工作人员用大拇指粗的钢丝绳进行加固处理。
护栏用钢丝加固,保障野象过桥图:红星新闻记者刘木木
“有小象的地方,大象才能留得住。”王永胜说,8日天气炎热,两头小象被“大象招待所”的洗澡池吸引,当天白天,象群就在这个“招待所”附近的密林中休憩。最终这些亚洲象弄碎了几个塑料饮水桶,并在“招待所”留下大量粪便。
野象留下大量粪便图:红星新闻记者刘木木
王永胜介绍,象群在元江边的活动并没有吸引围观群众,当地民众已经疏散到县城,这些民众多在此路段放牧牛羊,那些零散的房舍,只是他们的临时住所。
象群南返
因食物短缺或种群基因交流
“当时工作组也在想,万一它们不过桥,我们该怎么办。”王永胜说,元江有些地方水深数米,“小象肯定过不去,所以我们还想着,实在不行,就在老桥上游米的地方,找一个水面较宽的渡江点”。
但野象渡江的过程,最后却令人意外地顺利。8日晚间20时08分,夜色昏暗,象群缓缓来到老桥北侧。
先是领头象上桥,前行10米之后,其它野象徐徐跟进。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高空无人机拍摄的视频显示,在约两分钟的时间里,14头亚洲象安全渡过元江。
在桥面南侧,象群沿着加宽过的山道,往红光农场方向而去。9日下午,在红光社区的前线指挥部,红星新闻现场了解到,象群仍保持迂回行进状态。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一名监测人员告诉红星新闻,象群离墨江县直线距离约16公里,与之前的监测不同,因元江地区气候炎热,他们使用的红外热成像无人机拍到的照片,是“大片的红色”。
工作人员为野象设立的临时“招待所”图:红星新闻记者刘木木
8月8日晚,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就象群安全渡过元江一事举行新闻发布会。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万勇称,亚洲象顺利渡过元江,代表着云南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取得的决定性进展。
“现在我们能暂时松一口气,一旦它们过了元江,我们就不需要再像之前那样密切跟踪和管控了,工作进入常态化。”北移亚洲象专家组成员沈庆仲告诉红星新闻,他们会提前对野象迁徙路上的一些水位进行反复测量,发现一些漩涡深达30米,象群接下来的南归之路上仍有大江大河,但已不再像元江那样凶险。
与会的其他专家表示,从短期看,随着秋冬来临,元江以北气温逐渐降低,食物逐渐减少,不再适宜象群生活;从长期看,象群只有回到元江以南,才有机会跟其它象群进行基因交流,从而提高象群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北移亚洲象饮水画面图: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
沈庆仲说,此次亚洲象渡江是在人为引导下完成的,但其总的迁徙行为,是出于象群“自身的欲望”。沈庆仲全程跟踪该北迁象群并始终工作在一线,“在每个岔路口,或者每个转身的地方,象群对自己的选择,都表现出了强烈而坚定的主观意愿。”
他认为,今后亚洲象的迁移扩散不可避免,国家林草局和云南省政府已经着手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从保护和平衡的角度开展有预见性的、长期的总体布局与规划。
亚洲象北移以来,多名野生动物、信息通信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了安全防范和助迁工作。北移亚洲象群专家组成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说,他们边工作、边研究、边应用,整个过程中留存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成果数据,有了这些数据,今后的“人象冲突”乃至“人兽冲突”,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据云南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省级指挥部消息,8月11日18时至8月12日8时,北移亚洲象群持续在元江南岸的咪哩乡附近活动,距普洱市墨江县辖区最近8.5公里。
红星新闻记者刘木木发自云南元江
编辑任江波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