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象

致敬胡波大象席地而坐那头不存在的大象

发布时间:2022/10/11 19:53:30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手术好 http://pf.39.net/bdfyy/bdfzg/150508/4620764.html

其实在看《大象席地而坐》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播映时长要四小时这么长?导演胡波想带出什么讯息?

观影前,我在想这部电影是否真的需要四小时!直到看完后,我终于明白导演为什么以性命来坚持这四小时,电影所描写的不是四个人物的故事,而是他们各自的生活状态。

或许《大象席地而坐》的片长会是影院、片商和一般观众跟它之间最大的一道门槛。

不过就我而言,这看似十分漫长的4个小时,在电影开始后仿佛就不再存在,随着剧情的进展,我在无意间便失去了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就像融为一体般,彻底沉浸在导演所建构的世界,跟着角色感受围绕在生活周遭的无奈,还有好像做什么都于事无补的无力。

四小时、四个主角、四个不同人生

《大象席地而坐》是一部想好好说话的电影,说给这个永远给别人太少时间的世界,说给那些习惯了影音娱乐就发言的现状,说着每个人真正该往心里面听的话。

《大象席地而坐》四小时,对应到真实的24小时,扣除八小时的睡眠时间,这部电影几乎等同一个人的1/4天。花1/4天的时间去跟片中人相处,去看着他们的遭遇与处境,对我而言我觉得这样的长度绝对是刻意且必要的。

因为这些烦心事的戏剧张力都不强,大多琐碎又狗屁倒灶,所以就得看那么久。看到你觉得有完没完,看到你也怒气难消,或是更甚之,你会看到某一阶段的自己。

“教授问渔民,你懂诗吗?渔民说不懂,教授说你生命少了一半;接着又问渔民,你懂音乐吗?渔民说不懂,教授说你另一半生命也没了;渔民问教授,你懂游泳吗?教授说不懂,渔民说:那你整个生命都没了。”

显然这是一则笑话,但笑话本身就充满阶级色彩。对渔民来说,连活着都难了,哪还有精力去欣赏诗和远方!

《大象席地而坐》其实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片中的四位角色都有各自不同的烦恼,但《大象席地而坐》的剧情一点都不杂乱,反倒还有其独特的魅力。

胡波先是利用带有悬疑感、相互穿插的多线叙事呈现出他们在这天所遭遇的众多麻烦,直到中段角色事件慢慢的收敛汇集,最终把一丝丝细线理成一捆强韧且完整的绳索,不仅承载着他对于社会的不满,也给予观众对自己身处环境或未知将来一个再次检视与思考的机会。

《大象席地而坐》故事很简单,描述四个角色在一天中都发生了自己难以解决的事件,而这些事件也让他们四个素昧平生的人因此有了共同点。

不知该何去何从的他们,最后决定去遥远的满洲看一只席地而坐的大象。

单看故事大概也看不出特别之处,事实上电影也没有过多戏剧性的发展,绝大多数都是主角自己内心的小宇宙爆炸。抑郁是整部电影一直铺陈的加压,电影试图用接近真实的时间让观众感受剧中人物承受压力步步走向临界点的经历。这是导演编剧集一身的胡波的用尽全力。

因为这部电影的能量是被累积出来的,而非透过张力来彰显。

对比生活中的能量来源也确实如此。我欣赏《大象席地而坐》的诚实,片中人物孬种胆怯,强欺弱的仗势欺人,为求自保不顾他人的自私。电影几乎对整个世界没有一处着眼的美好,呼应着通篇低彩的灰蓝基调,没有耀眼温暖的光芒,没有梦想也没有希望。只有活着的人。

当活着成为唯一的能量来源,电影忽然强化了某种日常的习以为常。

“我应该要出手制止的。但我没有。如果我出手了,不就等于我跟那个人产生关系了吗?”

与其说《大象席地而坐》批评这个世界,不如说它批评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薄弱。片中人物的台词都不多,但某些台词说出时却能让我心头一怔。实在是太诚实的字句,通常是放在心里的,但电影却辛辣地把它摊开来讲。

如此的直白着实让人难以回应。如电影里的副教务主任说,年少时曾看过同学欺负猫,但他没有上前制止,只因为他担心跟对方产生关联。又或者背着老公跟他好友上床的妻子,面对丈夫跳楼后的哀戚被质问:

“你难过人死了?还是我冷酷?还是觉得处理后事很烦?”

电影里没有一丝同情,只有试图厘清的疑问。

偏偏这世界比较喜欢粉饰太平息事宁人,如果有人非得要打破砂锅,那恐怕最终只会无地自容。

《大象席地而坐》演绎着的,正是这些无地自容的人们的故事。

“为何这世界如此邪恶!?”

看《大象席地而坐》的时候,我能体会到这句话从一个全然的肯定句逐渐偏移到疑问句的游离。

正因为电影如此直率看待关系的公平性,于是片中人物的漠然也就更能令人理解。

但人终究是渴望关系的,因为关系等同于存在价值。哪怕我们在心上筑了一整面墙,心还是会在最危急时候翻墙而出。

压抑与彷徨色彩

《大象席地而坐》前3个小时,是人们从原本就不快乐的生活,被逐渐压缩到完全喘不过气的过程。

灰暗的色调无处不充满着寒冷、彷徨、压抑、厌世与绝望。

不过从这之后开始,他们就好像终于承受不住内部压力而喷发的火山,开始了这些小人物对于自己悲惨处境的反扑,有人用声嘶力竭的怒吼与两棒忍无可忍的痛击来纾解自己内心的气愤,也有人因为一句“我还能怎么办?”或自身多年来的经验,因而认清自己必须挺身面对的事实。

电影之中充斥无数个定点与跟拍的长镜头,胡波不仅把大量画面的焦点放在几位角色身上,特写着他们彷徨苦闷的面部表情与背影。

另外也在焦距外,把相对较为模糊的人影与背景声音变成他讲好故事的完美利器,所有枝微末节的小事皆一览无遗,让观众深深体会角色所处环境与他们心中的情感纠结。

正是如此,原本认为十分冗长的4个小时,就在饱满与丰富的故事中消失殆尽。

“你站在这可以看到另一边的那个地方,你觉得那边一定比较好,但你不能去,你不去才能解决这里的问题。”

所以最终就算火车取消,公车也只能到半路沈阳,他们仍然决定出发看看那只大象。

不过此时前往满州里已经不再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而是这些人历经这一切苦难后,把它视为一种活着的象征,一种自己能够改变现状的希望。

片尾公车停在一处稍作休息,众人凭借着一盏车灯踢起毽子,虽然直到最后还是没能看到大象,但我想他们心中都应该明白,自己应该要像那只大象一样,尽管生活与未来再灰暗,但还是活着,依旧不原封不动的坐在原地,等待时机发出那声响彻云霄、充满生命力的鸣叫。

”满洲里的马戏团有一只大象,它他妈就一直坐在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欢坐那儿,很多人就跑过去,抱着栏杆看,有人扔什么吃的过去,它也不理。”

《大象席地而坐》的四个故事大可以如贾樟柯《天注定》那样分段呈现,以短片结构串连主题。但胡波却是透过复杂的情节交错,让四个故事连结在一起。

电影前段的场景转换,都切在毫无爆点的情节上,透过背景环境:北京郊区的阴郁气氛,让所有角色被困在一个逃不出的牢笼中。每一段情节中的人物忧虑、冲突,都绵密得压迫人往一个没有出口的方向逃离。

电影给的出路,就是一个传闻,那个满州里有一头大象整天坐着的传闻——一个超现实的存在。

根据当地人的说法,满州里以前有动物园,里面只有梅花鹿,现在也废了。

而呼伦贝尔现在只有一座充满猛玛象雕塑的公园。因此可以说大象根本不存在,就只是个象征,片中角色也没有去查是否真有其事,为了从生活中逃避,就这样想坐大老远的车,去看那不存在的大象。

大象在这边就成了象征,它不但是生命的出口、精神或天堂的寄托,而电影最后也根本没出现大象。大象只是在一个魔幻写实的情境中,一声拟似的象嘶声而已。

所以《大象席地而坐》这部片,到底在讲什么?

其实很复杂又不复杂,《大象席地而坐》要讲的就是活着的虚无和思考。

活着为了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许多电影的母题。许多人看完这部片,说电影充满负面情节与绝望,非常阴郁。但胡波在电影当中给的不只是绝望,片中每一个人物在遇到困境时,其实都有解套的方式。而一般电影的处理方式,就是让人物崩毁或死掉,因而解脱,不然就是用各种方式让他们找到救赎。

但胡波在营造的,是一种不管走到哪里都找不到出路的茫然感。那种茫然是对生命、对于存在的茫然。人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该往哪走。所有的社会问题或历史问题根本不重要,一切就只是虚无。

如果从一般的人文式影评角度来看,那不存在的大象传闻,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在譬喻那些集权统治下,那根本不存在的、富强而幸福的理想中国。

这种讽刺更可以从胡波的生平去延伸,说那是平常特异独行、目空一切的胡波,对电影学校以及中国电影工业,还有腐败的文化的一种批判,大致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的象征。

当然,回看中国知识分子千年来的处境,那种面对儒教体制有志难伸,只能如魏晋文人般放浪形骸的态度,避世去寻求个人的一隅之地,这套解释也是可以。但胡波并非全然如此。

电影当中,我也丝毫没有看到这种思想与社会的连结。

把时空场景替换到世界任何一个都市乡镇也都成立。胡波要说的是,作为个人面对世界的不适应的一种孤寂感。这完全是一种西方思潮的养成,换成最相近的中国思想,大概是把大象当成一种「道」,当成一种对于世界本质、真理的追求。

电影中,黑道也是唯一没去坐车的角色。在其他人还想要寻找生命的出口时,他已经被子弹打伤了腿,没死,但也无法出发。

“生活给了胡波希望,但又一次次落空,而且落到比他原来待的更臭、更肮脏的粪坑里。”

不管是绝望或带着期待,都只能待在那,永远没有穿透北京雾霾的太阳一天。仅能在人生的黑暗深渊中,坠地腐败。

胡波不接受这世界,这世界也不接受他!

究竟想表达什么?

以一个新锐导演的首部长片来说,胡波做出极其惊人的表现,《大象席地而坐》有一半跟剧情的推进毫无关连,手法上承袭欧陆存在主义艺术片的风格。

如果只是如此,《大象席地而坐》也不过就是部优秀的艺术片。

但胡波不只是个导演,他同时也兼具作家的身分。片中的对白,即使是普通的日常对话,都精致得一如纯文学作品。看似简单,却大有深意。

但除了极具文学性且关乎思想与哲学概念的对白外,片中人物的对话,却走了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乡土写实路线。靠着他精彩的场景调度,让人物透过极其日常的行为,传达出一种被活着所困的状态。

《大象席地而坐》用配乐扬起来代表主角内心变化的暗喻,每颗忽然而起的勇气都有配乐支持,具体化了心墙的瓦解。

生活中很多冷漠都来自与我无关,可是一旦面临危急时,瞬间的出手抉择都能会证明自己生命的某种价值。尽管那往往昙花一现,或傻到根本愚勇,可是出手瞬间的心跳加速,就是活着的感受。

片中数段主角出手干涉时都扬起了同样的配乐,镜头也跟着明快起来,这些变化传递出角色们的存在感,相当鲜明且令人深刻。

“你说你跟我不是一路的?那我问你,你跟谁同路?”

我们跟谁是同路人?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将关系建立用了很细微的安排,我想胡波应该是个心思细腻的人,因为他懂得物品的象征性。只有会收藏有纪念性物品的人才能懂得超越金钱的无形价值,而这价值同样源自关系。

高中生将自己最珍贵的一支撞球杆交给老人,并挺身帮老人却惨遭被狠踹的下场;回到家老人被混混盯上,撞见此景的儿子却选择急忙逃离。

撞球杆象征着情义,也等同承诺。

老人一直随身带着这支撞球杆,最后甚至靠撞球杆脱了身。帮朋友出气的高中生随身带着一根捆着层层胶布的擀面棍,他从没将它从包包里拿出来,却一次次地被别人搜出成了他的先天恶意。与副教务主任暧昧的女高中生在母亲被羞辱时拿了铝棒敲昏恶言相向的大人扬长而去。

三个棒状物品,成为他们彼此关系的由来与建立。也是他们与世界产生关连的象征。

对话与人物行动,左右了《大象席地而坐》的美学走向。

而很多场景的切换,常停在一个莫名或无趣的点,但看了只会让人更堕入一种绝望或想寻找出口的情绪中。即使只是老人在面摊吃面的普通场景,极简的对话,无意义的走路与表情,转换到下一个重要的情节冲突点,也毫无突兀,反而会让人更想知道人物之后的发展。

这是一个相当高明的电影触觉和感觉表达方法。

中国导演中,大概只有张元等少数人可以匹敌,贾樟柯其实远远不如。这不但只是一个未满三十岁的导演作品,更只是他的第一部长片。大概只有「天才」二字可以形容。华语电影中的处女作,可能只有蔡明亮《青少年哪吒》胜过本片。如果考虑到电影制作的背景,胡波如果有当年中影给蔡明亮的资源,《大象席地而坐》可能完全不输《青少年哪吒》。

我想,我还能怎么办呢?

我不觉得《大象席地而坐》是不带希望的。

没有希望的是表象世界,然而剧中人物的内心都充满挣扎。因为如果真想放弃何须对抗?三个主角的“武器”是对外而不是对内的,那都是渴望对抗世界的象征。

为了自保也为了安心,有些为了承诺,有些也是为了证明自己。

我认为在《大象席地而坐》中的这些暴力有其合理,这世界实质充斥着各种暴力,偷拍的网路影音或冷嘲热讽的谣言散布,这些不是拳脚相向的暴力往往伤人于无形且无所不在。身在其中的我们该如何还击?如果不想变成一样,如果想继续活着,我们如何能不还击?

然而,世界真拥有分辨其中差异的能力吗?谁能明白这样的还击是忍无可忍的最后手段,是被迫的出手,是参杂着悲痛与苦涩的呢?

“若你现在站在高楼窗台旁,你会怎么想的?”

“我想,我还能怎么办呢?”

饰演高中生韦布的演员彭昱畅,从一开始让我觉得就只是屁孩,经过四小时的种种遭遇后,来到电影关键性的一场戏时,意外发现他已经什么都不在乎了。脸部表情或态度都是置生死于度外的呈现。大概到这里我才了解他为何可以提名金马最佳男主角。

当他反覆说着这句「你卖我假票,把钱还给我」时的毫无情绪,让人深刻理解到他不是想去满州里,而是他只剩下满州里可以去了。

尽管电影传递出一种死亡或许不是那么痛苦的事,真正的痛苦是活着。但片中这些角色都是想尽办法让自己继续活着的。

即使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伤了他人,但他们都试图让自己活下去。

活着大概就是这样一桩不得不人吃人的事。

在我看来《大象席地而坐》并没有美化死亡或丑化生活,它用非常接近真实世界的时间与过程来陈述生活中的某种处境,而非只是单一故事的发展,或急忙让人下定论的呈现。

电影其实是很单纯的东西,因为可以轻易的善恶分明,所以观众才能在电影里得到救赎。然而《大象席地而坐》并非如此,它拥有更大的野心,用片长营造出一个可以让观众沉浸的当下感,不疾不徐的娓娓道来。

“你怎么那么会踢毽子?”

“这没什么。任何人只要对某件事浪费一段时间就可以的。”

电影最后一段有恰如其分的美好。一辆驶往黑暗去的夜车,乘坐着满载心事却无须任何交谈的人们。每个人上车的原因都不相同,但在这辆车上没有人会过问你原因。只要你有一张车票大家就是一样的。长途夜车在中途停靠休息,下了车的乘客三两两,有人拿出毽子踢了起来,一旁的人也跟着加入。

黑暗中车头灯投射的光芒微微照亮了乘客身影,只是除了白色的毽子外我们分不清楚谁是谁,我们只知道他们是一路的。忽然传来了大象的声音,划破了黑夜的宁静。

大象的吼声在黑暗中轰轰作响。这声音从远方而来,这声音来自旅程的尽头处...

有时候心里的话满到爆炸才是沉默的主要原因吧。

我也不知道那声音有没有,但我知道《大象席地而坐》很近似这样的关系存在。如果还有机会再看大银幕,真想在最深的夜跟这电影一起昏昏沉沉不用清醒,那一定很美好我想。

总的来说,看完之后我还是充满希望的。

人可以对世界失望,但不能因此失去希望,那只大象一直都在,就算看不见,就算人生只是片荒原,但只要相信着,那只大象一直都会在,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整体而言,《大象席地而坐》是部大师级的作品。

如果我看电影之前没有认真查阅过背景资料,我真的很难想像这是出自于一位如此年轻导演之手,胡波把自己所有苦闷与迷惘全放进电影,以一场旅程中白天的灰暗对比黑夜里的光明,大量长镜头和焦距的巧妙运用,配上非常适时的配乐,角色的一举一动无处不牵动着观众的情绪。

不过我还是得说,《大象席地而坐》必须要在戏院才能好好欣赏,要不是有这让人极为入戏的环境,给我12小时应该都没办法把全片完整看完,可惜胡波无法亲自看到观众走出戏院的反应,不过我确定他生前所留下的意志,都将成为驱使我们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而现实是,胡波已经死了,多说无用。

如果要替胡波写一个墓志铭,或许可以这样写:

“当代青年作家胡迁,以29岁之龄,于北京家中上吊身亡。死后留下三本小说集,三部短片与一部长片。”

......

这是我们怀念他和这部电影唯一的方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9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