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象

来一睹芳容普洱入选省级绿美的这

发布时间:2023/1/22 17:17:37   
                            

近日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公布年云南省

绿美乡镇、省级绿美村庄名单

其中

普洱市22个乡(镇)、村庄入选

详情如下

绿美乡镇建议名单(10个)

思茅区思茅港镇

宁洱县磨黑镇

墨江县团田镇

景东县安定镇

景谷县益智乡

镇沅县者东镇

江城县整董镇

澜沧县惠民镇

孟连县景信乡

西盟县勐梭镇

省级绿美村庄建议名单(12个)

思茅区南屏镇南岛河村丫口田组村

思茅区倚象镇竜竜村中寨小组

宁洱县宁洱镇温泉村上南温小组

墨江县孟弄乡富东村隔界田小组

景东县锦屏镇黄草岭村黄草岭组

景谷县威远镇民利村芒湾村民小组

镇沅县按板镇罗家村魏家组

江城县宝藏镇板河村坡脚小组

江城县康平镇瑶家山村干田团墩小组

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二组

孟连县景信乡回俄村景信一二组

西盟县勐卡镇马散村永俄寨

接下来

让我们来一睹它们的“芳容”吧!

绿美乡镇

思茅区思茅港镇

思茅港镇位于思茅区西南部,距思茅城区80公里,思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从主城区到思茅港收费站仅需30分钟。思茅港镇灵山秀水荟萃、民俗风情多彩,糯扎渡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踞于镇内,森林覆盖率高达72.4%,生物多样性特点突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是发展康养旅游的绝佳胜地。

李建红摄

宁洱县磨黑镇

磨黑古镇位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东北部,素有“滇南盐都”“茶马古镇”“革命老区”“丽人故里”之称。磨黑镇距普洱市区60多公里。历史上,磨黑古镇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马店、商铺、古宅、古桥、古道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仍保留得较为完整,故而赢得了“中国茶马古道第一镇”的称号。

宁洱县磨黑镇党委供图

墨江县团田镇

“十四五”期间,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团田镇党委政府积极推动绿美乡镇的建设并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同时,依托自然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发展烤烟、核桃、蚕桑、野生菌、茶叶、咖啡、黑木耳、林下生物药材和各种禽蓄种植、养殖等绿色特色产业,并结合村寨居住特点发展庭院经济,建设“小而精、富而美”的新型村庄,助力推动全镇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墨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景东县安定镇

安定镇位于景东彝族自治县北部,境内山高谷深、立体气候明显,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全镇森林覆盖率75.75%,荣获省级“森林乡村”称号1个。截至年,安定镇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6项,其中省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人(含技能大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8人。

景东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景谷县益智乡

益智乡位于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城西南部,素有彝族小三弦之乡的美称,是陀螺发源地之一,先后评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陀螺项目、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境内热区资源、库区资源、林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3.5%。全乡以橡胶、桉树、松树等经济产业为主。

曹明星摄

镇沅县者东镇

者东镇地处哀牢山西南麓,距离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县城30公里。近年来,者东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镇绿美建设水平,改善城镇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振兴发展动能。同时,升级基础设施补齐发展短板,整治人居环境提升“颜值”,发展特色产业走出“致富路”,弘扬乡风文明扮靓美丽乡村。

杨兆强摄

江城县整董镇

整董镇位于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西南部,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着源远流长的傣族历史、古朴纯真的傣族风情、奇妙神秘的中老边境特色文化,至今保护较为完整的傣族传统杆栏式民居,有傣族泼水节、新米节,瑶族度界、瑶族盘王节、苗族花山节及充满异域风情的跨国婚姻等节日旅游资源。建有“召存信”红色教育基地。整董镇是野生亚洲象的栖息地,是目前国内观察野生亚洲象的最佳目的地。

江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澜沧县惠民镇

惠民镇地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南部,距澜沧县城45公里,素有澜沧“南大门”之称。全镇有耕地亩,年末,主要经济作物产量:茶叶(10.35万亩,产量.22万公斤,其中古茶2.8万亩),甘蔗(亩,产量.63万公斤),柿子(亩),咖啡(亩,产量14.55万公斤)。

何新闻摄

孟连县景信乡

景信乡位于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东北部,是一个以拉祜族、傣族、哈尼族、佤族等多民族聚居的乡镇。全乡农村总人口户人,主要经济来源以甘蔗、茶叶、咖啡等传统产业和砂仁、澳洲坚果等特色产业为主。

许燚欣摄

西盟县勐梭镇

勐梭镇是西盟佤族自治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森林覆盖率达74.1%,是一个以佤族、拉祜族、傣族等少数民族杂居的农业乡镇。班母十四组“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被作为脱贫攻坚组织经验在全县推广,并助推西盟县荣获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王莫村中蜂养殖基地、秧洛村博航片区入选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勐梭镇被认定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

李平摄

省级绿美村庄

思茅区南屏镇南岛河村丫口田组村

思茅区南屏镇南岛河村丫口田村民小组距离思茅城区22公里,主要产业为咖啡、茶叶。丫口田村民小组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等资源禀赋,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布局,实现“咖啡+”“土地+”等多业态发展,并借助项目力量,持续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思茅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思茅区倚象镇竜竜村中寨小组

思茅区倚象镇竜竜村中寨村民小组地处滇南旅游区景区较为集中的普洱旅游环线上,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中华普洱茶博览苑、普洱国家公园毗邻,以茶文化为特色的村寨核心区集中连片,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区位优势良好。

胡雪英摄

宁洱县宁洱镇温泉村上南温小组

近年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温泉村上南温村民小组已投入各类资金余万元,实施了道路硬化、民房亮化、组内绿化、民俗客栈、特色文化室、活动广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建设,积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着力发展以哈尼红蛋节“普玛图”、祭竜、吃黄饭、民俗文艺等民俗民风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业。

宁洱县宁洱镇党委供图

墨江县孟弄乡富东村隔界田小组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孟弄乡富东村隔界田村民小组坐拥得天独厚的河谷、田园、森林风光,围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发展思路,把隔界田打造成集休闲、娱乐、体验、观光为一体的彝族文化乡村旅游示范村寨。隔界田村民小组以“党员责任包保”方式保护村内古树名树,以保护和保存“彝族特色村落”为主导,大力实施村庄美化、家居亮化、雨污治理工程,展现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村庄新景象。

墨江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景东县锦屏镇黄草岭村黄草岭小组

黄草岭生态旅游景区位于景东彝族自治县锦屏镇西侧,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先后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国家森林乡村”。在这里,侧耳可聆听黑冠长臂猿鸣叫声,抬头可欣赏笔架山、猫头山和背娃娃山雄姿。除了自然山水风光体验外,依据黄草岭村落的特色,其旅游发展方向定位还包含徒步旅游路线、传统工艺体验、农家生态旅游等。结合历史文化和地理优势,全方位提升黄草岭旅游氛围,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听得到长臂猿叫声、记得住乡愁”的绿色乡村。

景东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景谷县威远镇民利村芒湾村民小组

芒湾村民小组位于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威远镇威远江西岸3公里,有农户56户人。芒湾村民小组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布局,实现多业态发展,借助项目力量,持续在农业科技、务工就业、产业融合上提供支撑,持续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胡文鑫摄

镇沅县按板镇罗家村魏家小组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自治县按板镇罗家村魏家村民小组位因老乌山茶叶而远近闻名。魏家村民小组积极探索实践“党组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区块链”的茶产业发展新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如今,魏家村民小组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已经渗透到了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一幅幅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魏啟荣摄

江城县宝藏镇板河村坡脚小组

坡脚村民小组位于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宝藏镇东部,主要以发展种植业和务工为主。坡脚村民小组发挥组织优势,协调耕地占补平衡提质改造项目亩顺利实施,有效提升农田质量。通过科技创新增加收入,充分利用冬季气候资源,引进热季节水果灯笼果亩,每亩收入元。

江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江城县康平镇瑶家山村干田团墩小组

干田团墩村民小组距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城36公里,毗邻国家一类口岸——中国勐康口岸。以瑶族群众为主,周边有万亩生态茶园、万亩沃柑基地,拥有原生态的民俗、服饰、语言、舞蹈、饮食等瑶族传统文化。

江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二组

年,“科技小院”落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二组,中国工程院在蒿枝坝村民小组示范种植了亩冬季马铃薯,成功打造科技扶贫“试验田”。自年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指导班”在蒿枝坝开班,以蒿枝坝各个产业示范点为实训基地,面向全县各乡(镇)招生,培养了余名乡土人才。年,6位院士在科技小院分课堂为学员集中授课,在全国尚属首次。年,竹塘乡科技扶贫项目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交流考察点”。

吕禾摄

孟连县景信乡回俄村景信一二组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信乡回俄村景信一二组是著名的“宾弄赛嗨”民族团结机制的发源地,群众与邻近的村民小组相处时,秉持“民族团结,谦让为先”的原则。景信一二组傣家特色村寨建设成效明显,群众收入增幅大,傣家文化得以传承、发扬,成为了景信乡越来越多村民小组争相参观、借鉴的新型秀美村寨。目前,景信乡回俄村是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

许俊雄摄

西盟县勐卡镇马散村永俄寨

永俄寨位于西盟佤族自治县西北方向,整个村寨完整保留了佤族原始的建筑和生活习俗,文化底蕴深厚,民风社风淳朴,交通条件便利,是中国共产党在西盟县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也是佤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地。

奚川江摄

来源

“云南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1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