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亚洲象 >> 亚洲象的习性 >> 学术头条新疆哈密首次发现大型恐龙,科学家
国家卫健委发布新版戴口罩指引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3日发布新版《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年8月版)》,对公众戴口罩提出新要求:对普通公众来说,除了在密闭场所需要戴口罩外,当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和公园等室外场所时,也需要佩戴口罩。
世卫组织启动寻找新冠药物的“团结试验+”,3款药物纳入测试范围
当地时间8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举行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总干事谭德塞宣布启动寻找新冠药物的“团结试验”(Solidaritytrial)的下一阶段测试——“团结试验+”(SolidarityPLUS)并招募新冠住院患者。“团结试验+”是一项平台型临床实验(platformtrial),是目前全球在新冠肺炎治疗方面的最大国际随机试验之一,它将在全球52个国家的医院内进行,以使用单一方案同时评估多种治疗方法。在此阶段,WHO将新增测试3种药物,分别为:用于治疗严重疟疾的青蒿琥酯(Artesunate),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伊马替尼(Imatinib),以及用于治疗免疫系统紊乱的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
云南墨江北移象群回归
年4月16日,17头亚洲象从墨江县启程北上,其中2头中途返回、15头持续向北迁移,先后途经3个州(市)8个县(市、区),最北到达昆明市晋宁区辖区。7月7日,离群独象安全返回原栖息地——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8月8日,14头北移亚洲象安全渡过元江,返回适宜栖息地。
黑龙江省第一本医学类英文期刊正式出版
《寒地医学(英文)》期刊于7月正式出版发行。这是黑龙江省第一本医学类英文期刊。主编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原校长杨宝峰教授。该刊旨在引领寒地医学的学术科研方向,搭建学科建设发展的高端医学平台,面向全世界中高纬度从事寒地医学及相关领域的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刊载和报道国内外寒地医学的最新基础、临床成果以及前沿进展,在极端气候日益剧烈变化的现实下,携手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为人类健康福祉保驾护航。
世界海拔分布最高关键鱼种首次实现规模化人工繁殖
生活在长江源头海拔米左右的关键鱼种——小头裸裂尻鱼,经过人工授精、孵化后,两万尾幼鱼苗生长良好。这标志着我国科研工作者首次实现对世界海拔分布最高关键鱼种的规模化人工繁殖。
我国科学家发现多万年前的“粗壮豫鼠”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李强研究团队根据在宁夏东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采集的豫鼠化石,确定了一个豫鼠新种“粗壮豫鼠”。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已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杂志》。
人类基因功能研究充斥“令人震惊”的错误
据英国《自然》网站报道称,一项计算机辅助分析发现,在近篇人类遗传学论文中,多项研究包含的DNA或RNA序列存在错误。这对旨在将基础研究转化为患者治疗的基因组学领域来说,意味着一个重大危机,因为这一转化非常依赖对基因功能的可靠描述。
Facebook工程师宣布开发TimeCard
Facebook的两名工程师宣布开发出计时卡并将技术开源。这是一种可以在x86架构机器上用作计时设备的PCIe卡。个人电脑、手机和庞大的数据网络需要精确计时以保持应用程序以有序的方式运行。目前对手机等设备进行计时的方法是向互联网接受消息,而TimeCard的问世甚至可以向大客户提供一个微型原子钟。
智能汽车的身份验证和管理权限(IAM)系统
伦敦金融城网络安全研究所(ICS)的研究人员正试图填补智能汽车的安全漏洞。他们开发了一种名为SIUV的系统,可基于使用控制(UCON)和可验证凭证(VC)为智能汽车提供安全的身份验证及管理权限。
让假冒伪劣无所遁形
韩国浦项工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防假冒的智能标签和安全平台,使伪造从根本上变得不可能。该装置通过控制光学装置中的各种光信息(包括颜色、相位和偏振)来实现这一点,使用的金属材料厚度只有人类头发的千分之一。
中国科学家在新疆发现两种新巨龙
近日,在一篇发表于《科学报告》杂志的论文中,中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团队对三份恐龙化石进行了研究。这三分恐龙化石发现于新疆哈密吐哈盆地下白垩统吐谷鲁群胜金口组,都属于蜥脚类恐龙中的多孔椎龙类,其生活时代距今约1.3亿~1.2亿年。依据其中两件保存较好的化石的特征,研究团队建立了两个恐龙新属新种:中国丝路巨龙(Silutitansinensis)和新疆哈密巨龙(Hamititanxinjiangensis)。据作者推测,中国丝路巨龙的身长超过20米,新疆哈密巨龙的完整身长有17米。这三个样本是吐哈盆地首次报道的一批恐龙,丰富了该地区中生代爬行动物的多样性。
科学家首次揭示全生命周期代谢规律
研究表明,人的代谢规律呈现出“升高-下降-稳定-缓慢下降”的模式,颠覆了以往人们对“青春期代谢率高,中年之后代谢下降”的认知。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该研究通过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准确测量了人类从出生到老年的代谢率的高峰和低谷,首次揭示了全生命周期的代谢规律。
新研究解释1.7万年前的猛犸象的生活
化石通常提供的是静态的信息,很少能揭示出史前动物一生的轨迹。在近期发表于《科学》上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通过分析10年前的一只猛犸象的化石材料,阐明了在上一个冰河时期,这只活了28岁的猛犸象在生命不同时期的行动轨迹。他们利用高时间分辨率序列技术,分析了1.7米长的象牙中锶的同位素间的比值,并据此揭示了这只猛犸象分别在婴幼儿、青壮年和中老年时期的地理流动性以及相应的活动范围。而冰河时期的结束以及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环境的变化,限制了巨型陆生动物,例如猛犸象的地理流动性。
高脂肪饮食刺激有害肠道菌群生长,影响心血管健康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高脂肪饮食会引发肠道内的炎症,损害小鼠的肠道上皮细胞及其微生物群落,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该研究揭示了饮食对常驻肠道的微生物种群有直接的选择性影响。高脂肪饮食与分解胆碱的微生物的出现以及血液中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TMAO)的积累有关,是心脏病的诱因之一。
数千罕见蛋白编码遗传变异对疾病影响阐明
此次,由英国阿斯利康研究人员领导的团队使用了名生物样本库志愿者的全外显子测序数据,评估了罕见蛋白编码变异和超过种复杂表型(如哮喘等由多种基因及环境因素影响的疾病)的关系。他们识别出个变异水平上和个基因水平上的相关,包括此前未知的关联。研究人员表示,此次结果中的一些基因—表型关联,被认为有成为药物干预新靶点的潜力。
盐粒大小的新型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系统依赖于可植入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记录大脑中的电信号,并利用这些信号驱动计算机或机器人假肢等外部设备。当前的大多数脑机接口系统使用一个或两个传感器对数百个神经元进行采样,但神经科学家希望能对更大的脑细胞群收集数据。现在,有研究团队开发出新型脑机接口系统,研究人员将独立的无线微型神经传感器组成协调网络,每个传感器只有一粒盐的大小。这些被称为“神经颗粒”的传感器独立地记录由神经元触发产生的电脉冲信号,并将信号无线发送到中央集线器进行处理。近日发表在《自然·电子》杂志的研究中,该研究团队使用近50个这种自主神经颗粒成功记录了啮齿动物的神经活动。
在水中自我驱动的机器鳗鱼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及一个国际团队发明了一种机器鳗鱼。它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体震荡来来进行波动性游泳,而不需要中央控制。这条名为AgnathaX的机器鳗鱼是AmphiBot的后代,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AmphiBot已有二十余年的经验。
黑洞的大小能揭示它们的进食模式
活动星系核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在“进食”时,其周围的吸积盘会在紫外和光学波段产生连续谱辐射,其光度随机变化。对不同黑洞而言,其光度随机变化的特征时标不同。今天在一篇发表于《科学》杂志的论文中,天文学家统计了67个活动星系核的光度变化,他们发现活动星系核光度变化的特征时标和其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质量具有相关性。并且,光度变化的特征时标和标准吸积盘理论中预期紫外辐射区半径的特征时标一致。同时,质量远小于超大质量黑洞的白矮星,在吸积过程中也表现出了类似的一致性,表明这可能是吸积盘的普遍规律之一。
人一生中的能量代谢水平会发生多次改变
此前,很多关于人体能量代谢的研究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