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象

考前每日练绵泰运太平有象,膺景命庆祚无疆

发布时间:2022/9/10 17:27:44   

「来源:|地理蹊ID:idilike」

湘豫名校学年高三上9月联考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稀少。在我国仅分布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临沧市,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随着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和当地居民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的野生亚洲象数量增长较快,数量达到头左右。年3月,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15头野生亚洲象群(包括3头幼象)组成“旅行团”开展了一路向北的迁徙活动,到6月2日21时55分,这15只大象已进入昆明市晋宁区地界,行程大约千米。下图为我国云南省野生亚洲象分布范围及这次北迁路线示意图。

(1)云南省南部地区是我国野生亚洲象最适宜的栖息地,请说明理由。(6分)

(2)推测近年来云南省野生亚洲象群不断向北迁徙或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的原因。(4分)

(3)简述云南省这次野生亚洲象若继续北迁对象群产生的不利影响。(4分)

解题思路

本题以亚洲象北迁为背景材料,以云南省南部地区是我国野生亚洲象最适宜的栖息地的原因、近年来云南省野生亚洲象群不断向北迁徙或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的原因、云南省这次野生亚洲象若继续北迁对象群产生的不利影响为切入点,考查了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解析与答案

(1)云南省南部地区是我国野生亚洲象最适宜的栖息地,请说明理由。(6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地处热带,气候温暖,适宜亚洲象生存;位于热带雨林区,森林覆盖率高,食物来源充足;江河众多,水量大,饮用水源丰富;山高谷深,人口密度小,人类活动干扰少等。(任答三点得6分)

解析:

历史上,亚洲象在中国的生存最北界在40.1°N的今北京、河北阳原一带。如今,云南省是中国亚洲象唯一残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24.6°N)滇西南的思茅(普洱)、景洪(西双版纳)、勐腊(西双版纳)、沧源(临沧)、德宏州一带。亚洲象往南退缩的原因,既是自然导致的结果,也是人为“造化”的结果。

亚洲象偏好竹林、竹阔混交林、灌草丛与草地植被等环境,其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原始森林(雨林)中的沟谷等开阔地(原始森林,植被茂密,食物来源充足;河谷地带,水源充足,生存空间广阔;人烟稀少,污染、破坏、干扰少)。因此,云南的西双版纳(中国大陆最南端),气候适宜(在北回归线以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且社会经济相对落后(人类活动影响小),成为了中国野生亚洲象最后的生存大本营。

(2)推测近年来云南省野生亚洲象群不断向北迁徙或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的原因。(4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适宜生存范围向北扩大;亚洲象数量不断增长,自然保护区面积尚未扩大,食物来源减少,导致亚洲象离开原栖息地寻找食物;自然保护区以北地区人口和农田多,甘蔗、玉米等农作物种植面积广,取食便利、可口;人们对野生亚洲象的保护意识增强,对亚洲象群威胁小等。(任答二点得4分)

解析:

迁移是野象正常的生活习性之一,野象的种群迁移扩散利于其寻找新的水源和栖息地,并开展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减轻近亲繁殖风险)。但是,自去年以来,长达一年有余的亚洲象北迁活动却异乎寻常,不是野象正常的生活习性。为何会出现不顾风险,“一路北伐”的现象,原因纷繁复杂,且难以揣摩。通常来说,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全球气候变化。一方面亚洲象的原栖息地生境变化,树木适应能力弱(类似“水土不服”),导致森林大面积锐减。另一方面,气候变暖,导致适宜其生存范围向北扩大,促使亚洲象北迁寻觅栖息地。

二是人类毁林开荒。即使是现存的绿化(植被),也在(人为)进行着群落更替,种植粮食作物(水稻、玉米等)或经济作物(茶叶、橡胶等),原生植被(原始森林)迅速减少,导致象群栖息地面积缩小。此外,还有水电站、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分割、破坏栖息地,导致栖息地破碎化(阻隔种群交流,形成生态孤岛)等。

三是野象群的生存大本营(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受到严格的保护,几十年来森林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大幅提高,导致亚洲象主要食物野芭蕉、粽叶芦等林下植物逐步演替为不可食用的木本植物。换言之,亚洲象数量不断增长,但其活动范围并未扩大,而可食植物却日益减少,倒逼象群逐步活动到保护区外取食。

四是象群常年活动于村寨、农田周围,并根据不同农作物成熟时节,往返于森林和农田,取食农户种植的水稻、玉米等作物(在食物匮乏时节,还会取食农户存储的食盐、玉米等)。实际上,相对保护区附近而言,北方人口、农田数目更多,甘蔗、玉米等农作物种植面积广(易取食,且高能量)。

五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法律保护条文不断完善,外加环保的宣传教育,人们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对亚洲象群威胁小,亚洲象对人的惧怕感减少(如此次的亚洲象北迁,最终南返,一路上类似“警车开道”,投食不断,就有专家预言,这对于高智商的大象来说,也许会让它们记住北迁的好处,并将“北迁”常态化)。

(3)简述云南省这次野生亚洲象若继续北迁对象群产生的不利影响。(4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若象群继续向北,将会不适应气候变冷,其抵抗力下降,患病率增加;(2分)由于该族群个体数量较少,北迁后与其他象种群难以进行基因交流,因近亲繁殖、种群结构不稳定等因素会导致该族群逐步退化,甚至消失。(2分)

解析:

历史上,亚洲象在中国中东部分布广泛,北界在华北一带,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范围日益扩大,滥捕滥猎和对森林资源破坏,外加气候的变化(偏冷干化),使亚洲象失去了生存的基本环境(即中国大部不再适合其生存)。因此,当今之云南南端的西双版纳等地,是相对适宜亚洲象生存的地区。

云南元江以北地区,温度(下降)、植被食源(稀少)、海拔(升高)等因素并不适合亚洲象长期生存,亚洲象可能面临不适应气候突然变化、患病概率增加、健康状况难以保障的风险。同时,该亚洲象族群个体数量较少,外加距离原栖息地(其他象群)太远,将难以与其他象群进行基因交流,近亲繁殖、种群结构不稳定等因素会导致该族群逐步退化,乃至家族小种群灭亡。

云南昆明学年高二期末质量检测

年3月,15头原栖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北上(图1),最北已进入昆明市辖区。云南森林消防总队在无人机上加装了红外镜头,全程对象群进行监测。据此完成1—3题。

1、监测该野象群活动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PSB.GIS

C.RSD.BDS

2、象群北迁过程中,自然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B.降水

C.水源D.土壤

3、近年来亚洲象频繁闯入村庄、损坏庄稼,最可能是其栖息地

A.气候变暖,变干

B.游客大量涌入,干扰加剧

C.城市化进程加快

D.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扩大

答案及解析

1、C

地理信息技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湘教版旧教材内容为GPS)等空间信息技术为主体内容,并以计算机(电脑)技术和数字传输技术为技术支撑,用于获取、储存、处理和显示地理空间数据的一门科学。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的地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显示和描述。它主要应用于地图制作、空间分析、虚拟现实与地理模拟、基于位置的服务、空间地理建模等方面。换言之,GIS是“人脑”的拓展。

遥感(RS)一般指在人造卫星或(无人)飞机上对地面进行观测,通过电磁波的传播与接收,感知目标的某些特性并加以分析利用的技术。现代遥感技术核心组成部分是获取遥感数据的传感器。遥感技术现已得到广泛应用,如资源普查(勘探矿产资源,调查生物资源和水资源)、地图测绘、天气预报、军事侦察、环境与灾害监测(含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城市与区域规划等。换言之,RS是“人眼”的拓展。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泛指所有的卫星导航系统,如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以人造卫星作为导航台的星基无线电导航系统,为全球提供全天候、高精度的位置(定位)、速度(测速)和时间(授时)信息,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户外运动、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资源勘察、农业生产等领域。

由此可见,GPS主要是提供位置(定位)、速度(测速)和时间(授时)信息,跟监测象群无关,故A项错误。BDS(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GPS同理,只是生产厂家不同,功用大致相同,故D项错误。GIS是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对某些表层空间的地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显示和描述(输出),难以在第一时间对象群进行监测,故B项错误。“云南森林消防总队在无人机上加装了红外镜头,全程对象群进行监测”,即为采用红外(电磁波)的航空(近地面)遥感,机动性强,且可在夜间监测(象群),实现一天24小时无缺漏监测。故C项正确。

2、A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一般来说,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可分为地带性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分异、干湿度地带性分异、垂直分异)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地方性分异)两种,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水分、热量、地形、(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地带性地域分异:

一者,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引起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沿纬线延伸,并随着纬度而变化,这种呈纬向(南北向)带状分布的差异,就是纬度地带性分异。

二者,在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往往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环境,这种由于水分条件不同而导致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的差异,被称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多沿经度方向变化,又称“经度地带性分异”)。

三者,当山地具有足够的高度(主要指相对高度,即某一地点高于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时,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发生变化,不同高度层带水热组合特征各异,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会出现逐渐变化的更迭现象,这就是垂直分异。其中,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或土壤为主导标志。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它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如土壤)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的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与垂直分异(规律)现象相比,地方性分异(规律)现象都是水平展开的,而与其他地带性地域分异相比,则尺度较小。一般的答题规律是,非正常出现的自然景观,即为地方性分异(规律),如浙江出现沙漠或者草原等。

象群北迁,纬度发生变化,太阳高度角变小,太阳辐射减弱(即纬度地带性分异),其自然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热量,故A项正确。虽然象群北迁,相对西双版纳而言,远离海洋(印度洋及太平洋),进入亚热带气候区,但是同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变化有限,故B项错误。同理,影响地理环境分异的主要因素有水分、热量、地形、(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其中“水源”与水分因素有关,而水分大小多与降水有关,无论是西双版纳,还是北迁路上,均水源充足(河流较多,降水充沛,无明显变化),故C项错误。

植被和土壤是自然环境的“镜子”,故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此为标志。但亚洲象北迁的范围较大,且南北海拔(高度)相近,不适用垂直分异规律。此外,云南等地的土壤多为红壤及砖红壤,即土壤变化不大。故D项错误。

3、D

亚洲象扰民事件频繁发生,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生活范围扩大,破坏其栖息地,导致大象食物来源减少(注意,一只成年象一天可以吃掉千克食物)。其中,近年来亚洲象频繁闯入村庄、损坏庄稼(多食物来源),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砍伐植被以及砍伐后改种经济林木(特别是橡胶、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扩大,不仅导致当地原生植被(亚洲象食物)迅速减少,而且使得亚洲象栖息地破碎化(面积退缩)。故D项正确。

云南亚洲象栖息地碎片化(面积缩小)的原因之一,或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即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树木适应能力弱(类似“水土不服”),导致森林面积减少,但这属于长期的变化过程,并不会短期内大爆发,如所谓的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1.8毫米/年。故A项错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精神享受(享受资料消费),或许会有游客大量涌入,对亚洲象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困扰,但是亚洲象保护区(栖息地),面积较大,即使游人在其间“搜罗”亚洲象,也不见得能“打个照面”。由此可见,游人涌入,对于亚洲象的干扰有限(何况还有保护区工作人员引导及保护)。故B项错误。

根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亚洲象主要生存在云南最南端的西双版纳地区,以原始森林中的沟谷等开阔地带为栖息地。亚洲象栖息地的破坏,与水电站、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关联,但是当地是云南省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地区,难以证明是与城市化进程加快有关。故C项错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4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