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亚洲象 >> 亚洲象的形状 >> 大象北上,用出走给围观群众上了一堂科
◎张盖伦
6月3日,“断鼻家族”中的15头野象已经抵达昆明市地界。它们从西双版纳勐养子保护区出走已经一年有余。大象一路向北,走出雨林,也走进公众视野,成为一次难得的科普契机。
也许,直到5月底关于“断鼻家族”北上的报道逐渐增多,很多人才第一次尝试去了解亚洲象。在我国,它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市的热带雨林中,现存数量不足头。
图源:
昆明日报掌上春城其实,对大象和人类来说,“北上”,都是一场危险的流浪。象群一路“肇事”,造成经济损失不菲;更麻烦的是,若象群进入人口密集区域,发生伤人、伤象事件几率也会大大增加。
但也正是这场危险的北上,让更多远离亚洲象栖息地的人,了解到大象家园的现状。
我国亚洲象数量在逐渐增加。但自然保护地在人类活动干预下,承载力却在下降。根据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在云南的调研,由于人类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和片面的森林保护政策,亚洲象食物减少,逐渐走出栖息地,进入人类活动区域。目前已有62.4%的亚洲象被迫走出保护区且长期“流浪”在外。
省城不是他们的家。农作物,也本不该是它们的食物。
亚洲象出走,让很多“围观者”开始了解“人象冲突”这个存在已久的问题。大象被称作温柔的巨人,但也是危险的邻居。年至年,全国人象冲突已造成73人伤亡,光直接财产损失就高达2.1亿元。
我们知道,保护野生动物,关键在于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提升栖息地容纳亚洲象的能力。但大象要生存,当地居民也要生存。亚洲象和人类的困境早已存在,这次出走,则将问题摆在了更多人面前。要让大象和人类都体面地生活,需要政府行动,需要多方参与。大象在寻找家园,也在向人类社会提问和求助。
对大象栖息地和保护区的管理,是否需要根据亚洲象的分布,进行动态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能否改变,能否如一些专家所呼吁的,减少橡胶和茶叶的种植?为大象生存环境做出让步的当地居民,能否得到足够的生态补偿?我们必须直面人和动物的需求,正视成绩和问题并存的亚洲象保护现状,去严肃思考,怎样能做得更好。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