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象

云南北移亚洲象群跨过南归最大障碍安全

发布时间:2022/10/18 15:17:19   

「本文来源:工人日报」

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赵黎浩

8月8日20时8分,14头北移亚洲象安全渡过元江干流继续南返,目前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红河街道附近林地内活动,加上7月7日已送返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雄性亚成体独象,北移的15头亚洲象全部安全南返,象群总体情况平稳,沿途未造成人、象伤亡。

年3月,北移亚洲象群离开原栖息地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月进入普洱,年4月16日从普洱市墨江县进入玉溪市元江县,离开其传统栖息地。4月16日以来,北移亚洲象群迁移多天,迂回行进多公里,途经玉溪、红河、昆明3个州(市)8个县(市、区)。

北移亚洲象群跨过“南归”最大障碍

8月9日,记者从“北移亚洲象群安全渡过元江”新闻发布会了解到,象群顺利通过元江大桥,克服了“南归”的最大障碍。

玉溪市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及应急处置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中共玉溪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杨应勇介绍,亚洲象群北移进入元江县后,于5月11日7时30分左右渡过元江干流,当时元江干流处于枯水期,象群渡江当天水流量为73立方米每秒,进入7月后,元江进入丰水期,7月、8月平均水流量达到立方米每秒,最高水流量达立方米每秒,水流量的剧增,给象群“南回”造成了巨大障碍,成为阻碍象群回家的最大问题。

“为避免象群从水域渡江可能造成的危险和伤亡,指挥部最终选择让象群从昆磨公路元江入口收费站附近老国道老桥桥面渡江,该桥桥梁长.62米,宽7米,高度14.6米。”杨应勇说。

北移亚洲象群专家组成员、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介绍,通过专家由南向北对西双版纳—普洱—玉溪—昆明的地理气候环境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对亚洲象而言,越向北,气温越低、食物越少,越不适宜亚洲象栖息,而元江水系分隔了两个重要的自然气候带,南北两岸植被类型差异明显,是亚洲象适宜栖息地和一般栖息地的分界线。

对于亚洲象而言,元江流域虽然食物和水源丰富,但是隐蔽条件不好,不适宜长期滞留。北移象群渡过元江水系到达南岸,栖息地适宜性将大幅提升,并且更容易与其他族群交流,这对提高亚洲象种群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人类而言,元江以北大中型城市密集,群众对如何与亚洲象和谐共处的经验不足,发生人象冲突的概率较高,开展安全防范工作的难度很大,成本很高,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北移亚洲象群渡过元江干流尽快向南返回原栖息地,对人和象而言都是最好的选择。

亚洲象群或将再度北移

象群是否会再度北移?北移亚洲象群专家组成员、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高级工程师沈庆仲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亚洲象曾经遍布黄河流域至云贵高原的大片区域,对它们而言,迁移是一种正常的行为。”

沈庆仲介绍,迁移有助于野象寻找新的栖息地和开展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此外,大象的智力水平很高,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对于迁移的路线能够形成记忆地图,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较强,每次成功翻越高山、跨越桥梁或者利用人工设施的经验都可能得到累积和传承。

“随着云南野象种群数量的快速增长,野象扩散与迁移十分常见,今后亚洲象还是可能会出现大范围的迁徙事件,可能是‘短鼻家族’,也有可能是其他族群或独象。”沈庆仲说。

沈庆仲陈,对于北移亚洲象群“短鼻家族”来说,能够返回原本栖息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最好,如果不能返回,象群回归普洱市或者西双版纳州之后,指挥部将依托原栖息地已经建立的预警防范体系,做好象群的持续跟踪监测,保障象群在适宜区域内自由活动。

一次科学之旅、探索之旅、保护之旅

“这次亚洲象北移是一次科学之旅、探索之旅、保护之旅。”北移亚洲象群专家组成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说,自亚洲象北移事件发生以来,有多名野生动物、信息通信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边工作、边研究、边应用,整个过程中留存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的成果数据,为今后科学有序开展亚洲象保护管理积累了经验。

在科学研究方面,北移亚洲象群为动物学家提供了近距离观测亚洲象栖息活动的机会,亚洲象能够准确定位迁移方向、食物水源等方位,以及在群体活动中表现出的团结一致、集体决策、分工协作等行为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在监测预警技术方面,北移亚洲象群为信息化监测技术在动物保护领域的运用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据了解,亚洲象监测主要采用无人机和红外相机监测技术,但是,北移亚洲象群的整个监测工作是在不停地移动中进行的,过程中要克服监测设备快速转移安装、各种复杂环境下的电力和通讯保障,以及即时的监测和预警防控信息的多点、双向传导等技术难题。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各地公安队伍、电力、通信等部门,以及电子设备和电讯企业等给予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员团队支持,这些问题的解决,充分验证了我国强大的科技服务保障能力,也为完善动物监测设施设备和技术手段提供了参考。”陈飞说。

在防控技术方面,北移亚洲象群为探索动物种群管控方案提供了实验机会,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创新性运用了亚洲象迁移线路预判,布控与投食相结合的柔性干预技术,为今后缓解“人象冲突”乃至“人兽冲突”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指挥长,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万勇介绍,象群北移过程中,云南各地群众和企业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和耐心,积极支持配合保护防范工作。

在玉溪,对于被象群吃掉的庄稼,村民表示,“大象贪吃点儿没事儿,它想吃就吃,我们庄稼吃掉了明年可以长,大象如果损坏了就没有了。”

在红河,为了不惊扰象群,庆祝传统节日时,不搞庆典,不点火祈福,转而通过粘贴“吉”象标语、为人象和谐送祝福、绘出心中吉“象”、载歌载舞送吉“象”等方式表达对亚洲象的关爱。

为确保亚洲象顺利折返,沿途企业在亚洲象经过时,关灯停产,保持静默。“亚洲象北移途中的一幕幕感人情景,体现了全民爱象护象的精神,成为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范例。”万勇说。

调查监测显示,通过多年的保护,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年的头左右增长至目前的多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象仅分布于西双版纳和南滚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到年底,亚洲象长期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云南省3个州市11个县(市、区)、55个乡镇,且大量活动于自然保护区外;随着全面禁猎措施的实施,野象由原来的“怕人”,变成了现在的“伴人”活动,频繁进入田地和村寨取食,食性已发生改变,人象活动空间高度重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0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