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亚洲象 >> 亚洲象的形状 >> 2020年起吴哥窟禁骑大象,网友狂点赞
作为世界七大遗迹之一,且落地签消费低出行方便的柬埔寨吴哥窟,一直是国人出国旅行的重要目的地。
但你也许还不知道,年起,吴哥窟将开始禁止骑大象。
这背后是一场生命的代价。
年,吴哥窟有一头名叫sambo的母象,冒着40℃的高温工作,一次45分钟的载客服务后,突发心脏病倒地身亡。
从年开始工作,猝死前她已经工作了15年,在平均寿命与人类相近的亚洲象种群中,40多岁的她,正值壮年。
母象sambo倒地猝死的照片,被传到网上,迅速引起巨大反响。
随后有超过18万人在change.org网站请愿,呼吁停止骑大象活动。
庆幸的是,吴哥窟当局听取了大家的呼吁。
他们决定从年起禁止骑大象,让原有供游客骑行的14头大象,过上它们原有的生活。
而这个消息,一经传播,就被网友疯狂叫好,连人民日报也点赞:
“为了取悦观众,老虎被敲掉牙齿;海狮由于长期表演患上皮肤疾病;大象被铁链拴住四肢,剥夺了活动的自由,在恐吓、挨饿以及高强度训练下培训出的所谓“技能”,你忍心看吗?亲近动物有很多种方式,请别再伤害它们!”
吴哥窟禁骑大象背后,
大象旅游业的真相太残酷太黑暗…
吴哥窟禁象声明得到网友的支持和点赞的同时,在更多的东南亚和非洲国家,骑象仍然是当地的特色旅游项目。
比如对于很多旅行者来说,去泰国旅游观光,有个必打卡清单:
那就是骑大象
或是看大象呆萌表演
或为它们用象鼻画画的聪慧鼓掌
但,如此欢快和谐美好的场景背后,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原本自由生活在野外的大象,都经历过“有苦说不出”的残酷。
这段曾经被禁的视频,就揭露了“泰国大象”的真相,让很多人看完忍不住说: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想去骑这些大象了
原来,
大象虽然看起来很强壮,
但脊柱是他们身体最脆弱的部分,
这个基因结构决定了它们并不适合被人骑行。
一头成年大象背上,
最多可承担公斤的重量4个小时;
但是乖巧的它们不仅要
负荷沉重的金属座椅+至少3人的重量,
而且工作时长远超4小时。
但最残忍的不在于骑,
而在于名为“Pajaan”的驯象方式。
(“Pajaan”意思是“打破、分离”)
在残忍的“Pajaan”训练进程中,
小象被迫与父母分离,
经受饥饿、桎梏与击打,
最后天生不适合负重的它们不得不顺从。
被驯象师用铁链锁住
关进一种木质的挤压笼
只能站立,不能移动和卧倒
然后让它们断水挨饿
每天清晨和傍晚都用象钩使劲抽打一个小时
直到它们身体虚弱到无法站立,
精神也濒临崩溃,
这时,驯象师才会开始给大象喂食。
并骑到背上,开始驯化它们
若不听话,头乱动,
就会被尖锐的象勾残忍击打。
一个驯象师曾说:
如果要让大象不乱动,
最常见方式就是给它们脚上钉钉子,
钉子取出来之后留下的伤口会痊愈。
但是只要大象不听话,
就可以用力戳那个伤口,
这样大象就可以任由你摆布。
如此持续半年,
受尽疼痛的小象,
放弃了反抗,开始听从所有指令。
而看着孩子受虐的母象,
内心早已泪流成河,却毫无办法。
不仅如此,
我们看到的大象画画,
以及大象精湛表演背后,
它们的第一课就叫“疼痛”。
此后,
在重复的疼痛、鲜血和崩溃中,
它们学会了抓刷子,画直线,画小花小树,
也学会了表演杂技,学会了妥协和顺从……
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背后,
受尽苦难的大象,却没有一个好下场。
▲大象过劳猝死于舞台上
驯象营圈养它们,并不爱它们,
只是把它们当做赚钱工具。
为了要在最短的时间挣最多的钱,
很多大象活生生被折磨死去,
或因抑郁、或因过劳、或因心碎…
而事实上,
野生大象和人类相似,
怀孕周期长,恋家护家,
理想的一生,
是一家人整整齐齐的平凡之乐。
而据数据统计,一百年前,
泰国有大约30万头野生大象;
而如今,只剩下不到0头野生大象,
和头被人工驯养的大象。
而这都是贪婪无度的人类犯下的罪恶,
只希望大家去泰国时不要骑大象,
并把这些真相转告给身边的人。
亲近动物有很多种方式,
请别再伤害它们!
拒绝骑大象,不看动物表演,想亲近动物,亲近大象还有很多种方式。
比如大象庇护所,就收留了不少由于伤病、或脾气过于火爆而被驯象营遗弃的大象。
没有驯象师挥舞的铁钩,这里的大象能够自由活动;而你可以给大象喂食、洗澡,甚至能留下来当几天义工。
你对它们好,它们会心甘情愿向你示好。
深入庇护所,看着大象们享受自由的欢快和萌态,也许才是你此生难忘的旅行。
在妈妈的身边撒娇
和野生世界的朋友们快乐玩耍
无忧无虑
被人类关爱和守护,
而不是被当做赚钱和寻乐的工具。
扪心自问吧,很可能这才是你亲近大象的正确打开方式。
也许目前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像吴哥窟一样有如此魄力禁骑大象,但我们可以像吴哥窟当局一样,做出自己的选择。
就像有人所说:把钱花到哪儿,最终是你的选择。
而我们力所能及的,就是尽自己最大限度帮助到它们,把我们的意识传播出去。
愿每一个善良的生灵,
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