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亚洲象 >> 亚洲象的形状 >> 恐龙也是直立行走,为何没进化成智慧生物再
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释放了相当于亿颗原子弹同时引爆的能量,带走了地球上90%的生命,包括所有的恐龙,这给人类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在此之前,恐龙统治地球已经长达1.6亿年,足迹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设想一下,人类发展至今也不过两三百万年,已经可以初步改变直径几十米的小行星的轨道了。不用1.6亿年,或许再给人类年,就足以抵御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了。
很多人都纳闷:恐龙和人类都是双腿直立行走的,为何恐龙没能进化成智慧生物呢?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因为恐龙中只有其中一部分是直立行走的。而且,人类的祖先直立行走是为了解放双手,提升了创造力;恐龙直立行走后,前肢反而退化了,不具备强大的功能。
真正导致二者走向不同道路的,还是在于大脑。人类的大脑是提升创造力的基础,让我们的祖先学会了使用工具,也意识到植物可以亲自种植,还发现肉可以烤熟了再吃。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但起点是智商的提升,聪明的大脑才能发现这些秘密。
相比之下,恐龙就差一些了。很多人从小就听说过,恐龙是一种比较低智商的动物,虽然体型巨大,但大脑非常小。
大概从侏罗纪开始,恐龙就变得越来越大,尤其是蜥脚类恐龙,体型尤为惊人。比如梁龙,可以长到27米长,体重十几吨;马门溪龙体长22米,重达18.2吨。还有地震龙,现在被认为是梁龙属下的一种生物,据估计体长可达42米,超过了蓝鲸,体重更是达到了40吨,相当于十几头亚洲象!
兽脚类恐龙也不客气,同样增加了自己的体型——否则怎么捕食这些巨大的食草恐龙呢?以霸王龙为例,最大的体长13米,重达8.8吨;还有生活在非洲的棘龙,据估计体长有15米,体重7.39吨;《侏罗纪世界3》中的南方巨兽龙,被描述为比霸王龙更巨大的食肉恐龙,不过古生物学家估计它的体重应该没有超过斯科蒂,但也已经相当巨大了。
恐龙之后,陆地上就再也没有生活过这么巨大的动物了。不论是恐龙之后崛起的哺乳动物,还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和它们相比都要小得多。但是,后者却拥有着更大的大脑。
以腕龙为例,身高可达15米,体长23米,体重可以达到30吨,然而大脑仅有69克,还不如一只鸭蛋重。相比之下,别看咱们人类体型小,大脑的平均重量却可以达到1.3千克,这是人类的智慧源泉。
不过,古生物学家也意识到,随着时间的发展,恐龙的大脑似乎也有变大的趋势。到了白垩纪晚期,有一些新出现的恐龙的大脑已经比侏罗纪大一些了。以霸王龙为例,大脑达到了克,虽然占体重的比例仍然小得可怜,但至少代表了一种趋势。还有迅猛龙,体重不到斤,但大脑有15克,这个比例还高于霸王龙,因此也常被认为是非常聪明的恐龙。
按照这个趋势来看,恐龙确实在经历着由笨到聪明的过程。如果它们的智力真的到达了一定的水平,或许真的可以获得更多生存技能、乃至逐渐发展出智慧。
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古生物学家DaleRussell就曾经提出了一个设想,那就是食肉恐龙在没有灭绝的情况下逐渐进化,成为了智慧生物。最终,这种“恐龙人”像我们一样完全直立行走,有着比较大的头,并且手指更加灵活。
和恐龙不同的是,哺乳动物似乎并不在意增加自己的体型。犀牛、大象、长颈鹿……这些动物在人类看来确实巨大,但在恐龙面前不值一提。相比之下,哺乳动物似乎更在意大脑的发展。不论是海豹、大象还是人类,大脑的比例都远超过恐龙。即便是体型真正巨大的鲸类,也从未忽视大脑的进化。
当然了,也不是说恐龙就真的一无是处,它们的后代也有进化大脑的,那就是鸟类。
不得不说,鸟类确实是恐龙中比较聪明的一类,并且幸运地躲过了灭顶之灾,繁衍到了今天。以鹦鹉为例,虽然听不懂人类说什么,但却能模仿人类说话。还有乌鸦,甚至能够使用工具,并且彼此交流。有人甚至认为,如果人类灭绝了,乌鸦将会“统治世界”。
只不过,和哺乳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相比,即使是鸟类也显得有点智商不足。这么看来,即便是没有小行星,恐龙也未必能够进化成智慧生命。
而且,就算是灵长类动物,进化出人类也充满了偶然性。
要知道,至少在万年前,就已经出现灵长目动物了。它们分别在万年前、万年前和万年前三次迁徙到北美洲,还曾在万年前迁入南美洲。结果如何?它们只是演化出了不同的猴子,每天以不同的方式游荡于丛林中,无法摆脱野兽的本性。
只有在非洲,灵长类动物才采取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进化方式,大脑进一步发展,最终演化出了人类。
这里有没有运气的成分呢?你可能说,或许是非洲在地形、气候、其他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导致的必然结果,但能够集齐这么多诱导因素,不也是一种偶然情况吗?更何况驱动生物进化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只有多次经历增加大脑重量的基因突变累积在一起,才促进了人类的崛起。
因此,就算恐龙没有灭绝,在这万年的时间里能不能进化成智慧生命,也充满了未知数。理论上确实有这种可能,不过考虑到它们大脑重量的基数太小,这种可能性确实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