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象

AI开辟与象为伍物种研究与生态保护新

发布时间:2024/12/26 14:38:12   
北京中科白癜风刘云涛 http://www.znlvye.com/
“之前完全不知道‘智慧计算’是什么,现在通过这个系统有了一个切身的认识,那就是很多人工的工作可以交给机器,再依靠海量的数据,系统可以提取最有用、精准的信息给到我们。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稀奇’!”近日,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所长郭贤明在接受环球网科技记者采访时感叹道。让这位奋战在亚洲象保护一线长达35年的专家感到稀奇的系统就是“亚洲象生态保护系统”。而这个系统的由来也要从我国95%亚洲象种群栖息地——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困境说起。AI炼就亚洲象观测“火眼金睛”亚洲象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确定的濒危物种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境内的亚洲象仅有头左右,随着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以及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我国亚洲象数量已增长到头,其中约95%的亚洲象种群栖息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据统计-年,人象冲突致32人死亡、多人重伤,经济损失上亿元,人象冲突频发。郭贤明告诉记者:“随着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增长,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亚洲象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亚洲象为寻找食物走出栖息地——野象走入村庄、城市的肇事事件频发,人象冲突不断加剧;另一方面,生活在雨林深处的亚洲象种群行为模式、生活习性及生态环境也在发生改变,科学家们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掌握亚洲象的习性和规律,为亚洲象长远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一个雾天的早上,澜沧(县)一名监测员出去监测的时候就碰到了象,因为看不到象在哪个地方,再加上象行走时几乎是‘无声音’的状态,然后就被象给伤害了。”郭贤明表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做好亚洲象监测),我们从最早的纯靠人工跟踪的模式发展到人工+无人机。实际上这样还是有很多弊端,我们不能保证24小时跟踪;无人机在多雾、多雨的西双版纳都受限制;另外,无人机跟踪除了耗费人力、经费,还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续航时间太短。”在这样的背景下,浪潮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以下简称:管护局)联合打造了“亚洲象生态保护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实现对亚洲象的全天候实时监测。具体来看,该系统在雨林内实时收集亚洲象的行为数据和行进轨迹,在边缘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毫秒级精准辨识,准确度高达96%;即使在光线不足的夜晚,凭借红外相机也可以根据一个尾巴或一个背影识别出亚洲象。据郭贤明介绍称,这个系统会把拍到到信息在10秒钟之内发布出去,而这10秒钟的间隔也是系统预留的人工判别时间,如果10秒钟内人工没做判别,系统就会自动把这个信息发布出去。在附近村民的接收端,是通过单位广播+针对性到人的形式接收预警信息,因为每个摄像头都有对应强相关区域的广播站,统一广播后,该区域负责人还会通过手机短信和网络进行二次预警信息提醒,这既保证了野生象出没的相关地区居民接受信息的及时性,也避免了对弱相关地区居民的打扰。在西双版纳野象谷繁育中心,该系统相关工作人员就向记者展示了其手机应用“亚洲象监测预警”上的预警信息——“注意!附近有大象出没,请尽快躲避。”而且,该应用还提示她,最近的大象出没在她所在地的1.km处。AI探秘“与象为伍”视角转向在管护局的演示大屏前,野象专家们专注地观察着象群的举动和生活状态,小到饮水和象群间的交互,大到象族的行进轨迹。据介绍,有了这个系统,他们不再需要通过大象的足印、粪便、吃剩的食物残渣推断个体数量、分布范围和饮食习惯。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3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