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象

COP15云南通过国际合作保护生物多样性

发布时间:2023/4/3 19:40:54   

「本文来源:今日中国ChinaToday」

云南地处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中国西南山地”“东喜玛拉雅”和“印缅地区”的核心区域和过渡结合部。云南动物植物的主要类群物种数均占全国半数以上,且拥有特有植物种、特有动物种,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建设领域,云南积极对外开展了政府间多边、双边合作以及与国际机构、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在引进和传播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理念、新技术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履约保护打基础

为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治理,中国政府先后加入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国际湿地公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等旨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国际公约。

▲年4月10日,云南丽江,工作人员在老君山国家公园内了解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

在生物多样性履约方面,云南积极作为。迄今,云南已申报成功三江并流保护区、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澄江化石地3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有迪庆纳帕海、碧塔海,丽江拉市海和昭通大山包四处国际重要湿地以及西双版纳、高黎贡山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等。通过履约机制,各级管理和技术人员融入全球保护地的政策、技术和管理交流体系,履约地保护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对履约保护地的“突出普遍价值”中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文化多元性和社区参与保护起到促进作用。

跨国合作见成效

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年,云南实施了德国科学技术合作局(GTZ)援助的“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林保护和恢复项目”、中德合作云南造林项目I、II期(德国政府无偿援助万德国马克)(-)项目,荷兰政府援助的“云南省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FCCDP)(荷兰政府无偿援助万美元,-)、国家林业局世界银行贷款“林业持续发展保护地管理项目”(-),以及由亚洲开发银行、荷兰和瑞典政府及减贫合作基金共同资助的“大湄公河次区域核心环境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项目”(CEP-BCI)()等。其中,FCCDP项目覆盖云南滇西、滇南的六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在保护区周边地区系统地开展了社区参与自然保护区共管的实践,首次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样地、样线等监测网络支撑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年,云南勐腊县与相邻老挝6县签订《联合防止中老边境地区森林火灾协议书》;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与老挝南塔省签署《中老跨边境联合保护区域项目合作协议》,在西双版纳尚勇镇及老挝南塔楠木哈建立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年再与老挝丰沙里和乌多姆赛两省签订合作协议,扩大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范围,使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总面积达到20多万公顷,为保护亚洲象等跨境迁徙野生动物物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国际机构促发展

云南省自上世纪90年代就与全球环境基金会(GEF)、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WWF,China)和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保护国际(CI)等公益组织先后开展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亚洲象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项目,三江并流区域国家公园建设、保护地适应性规划、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和社区生计实用技术培训,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以及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与社区综合发展等项目。其中,大自然保护协会与云南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滇西北开展了三江并流保护地项目,并助力云南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国家公园新型自然保护地模式的研究、探索和实践。

此外,云南省颁布了中国首部国家公园地方法规《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出台了中国大陆第一批国家公园管理政策与建设标准,形成了国家公园建设的云南模式,为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国际山地中心(ICIMOD)近年来与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相关机构合作开展的东喜马拉雅景观保护项目(HI-LIFE),积极推动云南与印度、缅甸等周边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跨境合作和政策对话,得到了联合国的高度重视。

▲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组在缅甸发现5个植物新种,1个新纪录科和13个新纪录属。该成果以“NewcontributionstothefloraofMyanmarⅠ”为题于近日发表在《PlantDiversity》上。图为发现的新纪录属及新种缅甸胼胝兰。

这些项目不仅为中国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系统保护理论、多方利益相关群体参与的保护管理机制等模式和经验,还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缺口,为推进各类项目活动的落地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最重要的是,通过项目实施,为云南培养了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专门人才和保护地管理机构人员。

全球保护做典范

云南在引进国外先进的系统保护理论和技术实践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将中国自身所取得的保护成效和保护实践经验推广到周边国家,乃至南美、非洲等地理气候与云南相近、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或地区。

由中国政府牵头组建的亚太森林组织(APFNet),在亚太地区和南美有30余个成员国,以云南昆明为培训示范基地,在热带森林资源保护与可持续经营以及社区替代生计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交流。云南在西南林业大学和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建立了培训中心和信息咨询中心,为各成员国培训政府官员和农林技术人员近人次。

云南省还与周边国家建立了跨境保护联动机制,中国林草局在西南林业大学成立了“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成立了“亚洲国际河流研究院”,对云南五条跨境国际河流生态环境、鱼类回游通道和动物廊道实施了合作联动保护行动,为下游国家流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科学利用开展了系列培训,并提供监测信息共享支持。

云南省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老挝、柬埔寨、缅甸、孟加拉、尼泊尔和非洲的卢旺达、莫桑比克、乌干达,南美洲的巴西、厄瓜多尔、秘鲁、智利等国对中资企业开展了生态修复技术培训与指导服务,内容覆盖了从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生态修复技术培训与指导,到示范基地建立的全过程。

年,中国科学院整合自身在东南亚的优势科研力量,依托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缅甸成立了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该中心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和带动社区居民生计发展方面的积极作为,得到多国政府高度评价。

(李茂彪,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副教授;杨宇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1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