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http://hy.stock.cnfol.com/yuancailiao/20210107/28634911.shtml亚洲象亚洲象是亚洲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长达1米多的象牙,是雄象上颌突出口外的门齿,也是强有力的防卫武器。象的眼小耳大,耳朵向后可遮盖颈部两侧。四肢粗大强壮,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皮厚多褶皱,全身被稀疏短毛。头顶为最高点,体长5~6米,身高2.1~3.6米,体重达3~5吨。今天野生亚洲象已经很少,中国的野生亚洲象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本就稀少,却屡遭猎杀,种群破坏十分严重。然而,根据考古研究和历史文献记载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得知其实在~年前中国野象分布区域是极为广阔的。甚至在今天首都北京昌平区也有野象化石的存在。生存空间逐步南移中国野象分布区域变迁的总趋势是分布北界逐渐南移。目前所知,距今年以前,亚洲象曾分布于黄河以北的河北阳原一带。之后,随着气候变冷,亚洲象逐渐向南退缩。隋唐时期,亚洲象在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长江流域还很常见。由于人口增多,12~13世纪,亚洲象在闽南一带绝迹,17世纪亚洲象在岭南、广西绝迹。18世纪以来,在中国大陆的绝大部分地区已经找不到亚洲象的踪迹。目前,亚洲象在中国的分布仅限于云南省西部、西南部的少数几个地方。亚洲象总的分布趋势是从北向南的退缩,但在历史上有从南向北迁移的反复现象。例如,目前所知,在公元前多年~公元前多年、公元~年、公元~年的这几段时间内,曾出现野象的多次北返现象,分布北界也几度北移。化石发掘及历史文献早在20世纪30年代古生物发掘工作中就发现,中国河南安阳殷墟距今~年前的遗址中,就发现了亚洲象遗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也有关于野象的记载。近年来在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又发现有近~年前的亚洲象遗骨。文献及文物记载中国历史文献中有大量文献记载中国中原地区亚洲象的分布信息。如河南安阳殷墟、江苏扬州、浙江绍兴、广西灵山等地,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都有亚洲象生存的历史。福建的漳州、漳浦,广东的潮州、潮阳、汕头、惠州、恩平、海康,广西的博白等地有多次历史文献记载,表明这些都是亚洲象频繁活动的地区。象尊是商周时期一件造型、纹饰构成最具匠心的立体造型器物。全器为象形。湖南醴陵市仙霞公社狮形山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商代白陶象尊,河南新乡出土,新乡平原博物馆馆藏。陕西神木大保当汉墓画像石驯象图山东济宁城南张画像石大象僧侣图河南省与大象的关系中国的省份里,除了现在还有亚洲象分布的云南外,最喜欢大象的应该就属河南省了。电视台标都是大象的形象。还有河南的别称“豫”字里也有个大象的形象。豫字的本义是:有的说是“我有一头象”,有的说是“体型很大的象”。怎么说其实不重要,在梵君看来,重要的是大象的确在河南地区长期存在过,而且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作为天下分九州的中州叫豫州,意思是有大象的州,其实是由于远古时期劳动力不足,在河南地区驯养大象作为劳动搬运和作战用途比较多和常见。所以就给了豫州的称号。安阳殷墟除了有殉马坑,还有殉象坑,说明古时,大象和马一样不是拿来观赏的,而是有具体作用。九州里的其他州也有大象,只是使用的不如河南多罢了。安阳殷墟殉象坑中国现存亚洲象情况亚洲象栖于亚洲南部热带雨林、季雨林及林间的沟谷、山坡、稀树草原、竹林及宽阔地带。常在海拔米以下的沟谷、河边、竹林、阔叶混交林中游荡。喜群居,每群数头、数十头不等,在林中游走后常形成明显的象路。觅食亚洲象主食竹笋、嫩叶、野芭蕉和棕叶芦等。在早、晚及夜间,亚洲象会外出觅食,它们主要食用草、树叶、嫩芽和树皮。亚洲象也会吃农作物如香蕉和甘蔗。亚洲象生活中水是必不可少的,会长途跋涉去寻找水源。象是草食性动物,一天要有16个小时用来采集食物,它们的消化系统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一天一只成年象可以吃进30到60千克食物,但60%被排泄出去了。生长繁殖雌象怀孕期大约为22个月(哺乳动物中最长的)约为~天,每胎产1仔,小象一直由母乳喂养直至3~4年后另一只小象出生。刚出生的小象一般重公斤,出生后由母象和象群中其它成员一同照顾。平均寿命为65~70年。年,国家林业局(林业部)启动了首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4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亚洲象仅存只。野外遇到野象该怎么办?野生亚洲象和我们平时了解到的人类驯养的家象完全不同,它们属于大型凶猛野兽,攻击性强,虽然体型庞大,但短距奔跑速度能达到36km/h,远超过人类。如果象在近距离对人发起攻击,人类很难逃脱,后果不堪设想。这里引用了一段中国国家地理编辑作者周雪松,在野外遭遇野象的经历供大家想象。.......“啪!”就在我的身旁不远处传来一声清脆的竹筒爆裂声,这使我止住了脚步,我明白有野象在附近了。环顾四周,这里是一片不太茂密的竹木混交林,在小路下方的山坡上有一行野象通过的新鲜足迹;循声看去,约米外,一群野象正向我下午躲藏的方向走去;这就是被我们追踪了三天的野象群,这群野象一共有11头,其中最小的那头幼象生下来仅有几天,整个象群的行动显得较缓慢。由于前两天的拍摄效果很不理想,看到这里的森林不太茂密,光线也好,一时兴奋的我早把危险抛到了脑后,也没有判断风向,就提着摄像机一步步地向象群靠近。象群就在竹林中行走和觅食。我没有意识到潜藏的危险继续接近象群,就在这时,一头成年公象突然出现在我眼前,它正朝我走来,距离只有30米!我立刻单腿跪下,对着它就开始拍摄。我的摄像机从开机到对焦大约用了10秒钟,也就是这10秒钟,这头公象已经冲到了我的面前。我的向导周氏兄弟曾教我如何躲避靠近的野象。他们说,因为象的身体庞大,下坡时怕摔跤,所以一般不会猛冲下坡;如果野象攻击你,你就从没路的山坡上往下滚,这是最有效的逃生手段。眼看着那头公象已冲到了我的面前,根本容不得我有丝毫的犹豫,我抱着摄像机就向山坡下滚去;然而,只滚下两三米,我就被山坡上茂密的竹丛挡住了!已经冲到面前的野象用它的长鼻向我伸来,我只好拼命向身后的竹丛中挤,可是背上的行囊使我根本就无法挤进竹丛,野象的长鼻子离我越来越近,再有10厘米就能触到我的脸了,从象鼻子里呼出的热气喷到我的脸上,一种难于用语言表述的恐怖让我的大脑出现了一片空白……野象冲向观测员人象之争云南野象分布区在这六年间,当地人象冲突频发,造成的人员伤亡人数几乎接近过去20年的总和。农田变成了“大象食堂”。甘蔗、玉米、水稻等经济作物一到成熟的季节,都成了大象的口粮。虽然当地居民在农田作物被野象损害可以领取到当地险保险项目一定的补偿,但补偿金额和按正常收割获得的经济收入之间的落差,还是给一个以农耕为唯一经济来源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这些大象有时不仅去农田吃作物,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他们甚至会到村民们的家里寻找食物,“别看它们体型巨大,有时候钻进房屋里寻找食物可灵活了”。为缓解人象冲突。云南在当地林业部门的规划下,年成立了专门的野象监测队,成为了当地居民的“大象预报员”,为当地村民寻找到大象活动的最新踪迹,确定管辖片区内野象(群)的数量,并通过相关渠道发布象群信息,为野象(群)活动区域内的居民提供最及时、最准确的预警信息,保障居民外出时不与象群遭遇。同时建设了野象观测预警系统,通过布放的红外摄像机研究大象活动习惯,通过声光预警系统通知农田林间劳作的农民。同时进行的是栖息地和生物廊道的建设。生物廊道是指在保护区之间建立生物走廊带,减小栖息地片段化和人为活动对亚洲象产生的威胁,促进种群间的交流。而保护亚洲象栖息地,是在大象经常活动的区域,集中种植大象喜食的植物,建立硝塘——便于大象补充身体所需的矿物质,用创造“大象食堂”的方法,把亚洲象的活动范围控制在一定区域内,以达到既保护大象,又最大限度减轻大象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影响的目的。梵观点:亚洲最大的陆生动物大象,曾经驰骋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如今只能在西南一角与人类生存区域重叠而苟活着。虽有气候变迁的原因,人进象退可能才是根本。让我们保护好仅存的它们吧。——————————以上内容为梵观点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