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象

野生象群这两天的一举一动吃喝拉撒都在这

发布时间:2023/4/7 18:32:07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m.39.net/pf/a_5131652.html

6月16日中午12点半,玉溪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和应急工作前线指挥部观察发现,北移象群很有可能比平时提前从甸末山下山,进入易门十街彝族乡建大村。整个安全防范和应急工作机制迅速运转起来。15点半,大象离村庄只有三百米。象群在玉米地里大快朵颐,吃得心满意足后,大象朝着偏西的方向快步离去了,人象平安。

记者直击大象逼近村庄

指挥部组织村民迅速疏散

下午三点,大象离村庄三百米。

建大村坐落在半山坡上,四周有树林和农田。村庄入口处,一台挖掘机横在路上,挡住了无关人员进入。村庄里静悄悄的,大门紧闭,一些村民站在在自家房屋的二楼,探出身子,有些好奇也有些紧张。

村子的另一头同样堵着挖机。再往前走五十米,田地里看到了象群。

一览无遗的阳光下,象群站在绿油油的玉米地里大快朵颐,耳朵轻轻扑扇,时而甩甩象鼻。

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和应急工作前线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杨应勇从两小时前就来到了村里。疏散完村民,他的眼睛就没有离开过象群:“最近一段时间我们都在做村民的工作,今天大象有进村的迹象,我们提前两小时又做了一遍工作。”

杨应勇不放心,他和几位工作人员反复核对象群数量,避免有遗漏的大象没有在视野内存在隐患。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吃得心满意足后,大象朝着偏西的方向快步离去了,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听说象群走远了,好奇的村民忍不住纷纷下楼来。十街乡建大村前村支书周福清大声叮嘱村民:“大家都回家去,不能下地干活,要注意安全。”周福清告诉记者,这个村有人,59户,虽然提前做了亚洲象防范宣传和提示,村民还是对大象比较好奇。“最近一个星期,我们基本天天都给老百姓做宣传,要做到人象和谐平安。”

现场报道

跟着专家拾象粪

6月17日上午10点,参加完玉溪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和应急工作前线指挥部的调度会,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高级工程师沈庆仲到凌晨象群途径点实地踏查。

在大象酣睡的甸末山下,除了知了的叫声,周围一片安静,感觉不出直线米外踞守着一群庞然大物。土路通往山顶。“因为附近山势陡峭,大象在上山时选择了修好的路。”沈庆仲边走边说。

此行的目的是采集大象粪便样本。

路上散落着凌晨大象上山吃过的玉米秸秆和玉米叶子,大象爱吃的“扫把草”茂盛地长在路边。每隔一段距离就有大象的粪便出现,这些容易被常人忽视的东西,在沈庆仲看来都是宝贝。

“大象食量很大,粪量也很大。一头大象每天要拉几次不等的粪便。因为大象消化能力比较弱,每天有许多半消化食物被大象排出体外,粪便里富含植物纤维、种子以及各种有机营养成分。我们每隔几天会采集一次大象粪便,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粪便判断象群的身体是否健康,二是查看象群的食物构成,三是通过粪便的化验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象群之间的遗传关系。”沈庆仲说。

据介绍,在年12月成立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内,专家通过采集此次北迁亚洲象群的粪便,正在做宏基因组测序和微生物培养研究,为野生象保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拿出随身携带的塑料袋,沈庆仲对遇到的每堆粪便都认真查看:“你看这头象昨天吃了很多粗纤维,甚至有可能吃了树皮。“大象的粪便本来不臭,但最近它们吃的玉米比较多,所以有点臭。”

沈庆仲介绍,从粪便的外观初步判断:象群虽然经过了长途跋涉,但身体还是很健康。“这一路大象很不容易,跨越不同的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它们强大的适应能力为我们对亚洲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

把每堆遇到的粪便都取样打包后,沈庆仲越来越接近大象休息的地方,卡点的工作人员过来干预,只得结束了工作。

“有点遗憾,今天没有采集到幼象的粪便。”根据象粪的形状大小等外观,沈庆仲说。

亚洲象群北迁以来

正是一大群人默默的

守护和辛勤付出

才换来了每日的“人象平安”

一周以来,由于亚洲象群一直在易门县十街彝族乡迂回活动,前线指挥部设在十街乡政府所在地。

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集镇,海拔米,近几天气温都在30度以上。如果不是关键路口停着的渣土车,集镇看不出什么异样。

6月15日晚到6月16日晚,记者深入到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和应急工作前线,记录了前线工作的24小时。

6月15日17时左右

象群下山觅食后,向峨山县大龙潭乡山口村方向移动。

23时30分

象群进入了峨山县大龙潭乡山口村活动。

23时45分

由于山势阻挡,无人机超出操控范围,象群在监测人员的红外夜视仪屏幕上“消失”了。在省级指挥部的指导下,前线指挥部紧急运转,要求易门、峨山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寻找大象踪迹。空中和地面监测预警人员紧急转场。每个监测点和卡点的工作人员都行动起来。

16日凌晨到上午

2时14分,根据地面工作人员的信息,无人机再次捕捉到象群正往十街乡方向折返。

2时40分,象群回到15日休息的甸末山,躺下睡觉。

4时07分,象群起身在附近活动。

7时24分,象群再次入眠。

9时,前线指挥部召开调度会,综合协调组、监测预警组、投食引导组、安全防范组、助移工作组、现场管控组、宣传工作组、损失补偿组、综合保障组等9个工作组的工作人员就位,来自省级和玉溪市林草、应急、公安、森林消防、电力、交通,以及市、县、乡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聚集在一起,目标都是——人象平安。

指挥部的大屏上,活动了一夜的象群在树多且地形平整的甸末山顶呼呼大睡。前线指挥部组织专家,根据山势地形、森林河流、通道、地面农作物,结合象群的日常习性,对下一步象群的移动方向做出“研判”。“研判”是近日新闻稿件里的热词,但“研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调度会一般会研判出两到三条大象可能行进的路线。”指挥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判的首要标准是人象安全。

10时

省市县三级指挥部领导和专家到一线进行实地踏查,查看地形,更准确地研判大象下一步行进方向。接下来的时间,各个监测点的象群图像不断传回来,指挥部各环节工作有序推进。

前线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杨应勇告诉记者,指挥部分工合作,最重视的是值班值守,“要掌握好大象的基本行进路线,才能做好接下来的工作。”

“没有动吧?”白天进入指挥部的每一个人,第一个动作都是抬眼看大屏,知道大象在原位安睡才会安心。

17时

专家预判,因为头一晚大象跋涉距离长,吃食物时间短,下山时间可能会提前,指挥部将工作指令下达至村组、村干部、网格员,要求做好应急准备。

一个不眠之夜又开始了

这只是

亚洲象北移以来

非常普通的24小时

这也只是

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

一个普通案例

亚洲象北移途中工作人员精心守护,沿途群众的动物保护意识,大象簇拥着小象抱团睡觉的动人画面,都深深打动了人们。亚洲象北移途中的一幕幕情景,成为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范例。

这次象群北移路线几乎跨越半个云南,各方全力以赴、合力保护。各地各部门采取柔性措施,沿途护送象群,做好人员疏散,确保人象安全。通过隔离围挡、投喂象食等方式,引导象群避开村镇、城市人口密集区。对北移亚洲象造成的群众经济损失,云南已启动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定损赔付工作。村民们为野象准备了一车又一车的玉米、菠萝等食物。监测预警人员航拍大象时,把无人机高度保持在米以上,尽可能减少对象群的打扰。从一个个细节中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能力日益增强。

近年来,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采取有力措施,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建立了西双版纳等11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平方公里,有效保障了亚洲象核心种群及关键栖息地的安全。在亚洲象分布区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同时,严厉打击盗猎和非法贸易。

近30年来,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头左右增长到目前的头左右;上世纪90年代,亚洲象分布于云南2个州市、3个县区、14个乡镇,截至去年底,长期活动范围扩大到3个州市、12个县市区、55个乡镇。亚洲象种群扩散,是我国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一个体现。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首批缔约国和积极履约者,中国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快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步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公众意识。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处,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从大熊猫到海南长臂猿,从朱鹮到藏羚羊,经过持续努力,许多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上升,生存状况不断改善。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发

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将于今年10月在云南昆明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同各方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战略。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故事

将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

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来源:云南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2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