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亚洲象 >> 亚洲象的形状 >> 助推生物多样性保护云南检察机关这样做中
年以来,云南省检察机关结合云南生物物种丰富、环境承载能力脆弱的省情,多维度发挥检察监督职能,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检察监督机制,在保护绿水青山中体现了检察担当。
建立“刑事+公益诉讼”综合治理模式
全省检察机关在办理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刑事案件中,既依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又追究其损害公益的民事责任,依法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加强法治教育,促使违法者主动认罚、悔过,以赔偿损失、替代性修复等方式修复生态,通过办案,推动行为人从自然资源的破坏者逐步转变为保护者,实现办理一件、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对于办案中发现行政机关履职不到位的情形,检察机关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履职、加强管理,实现全方位、多维度保护。
同时,积极探索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的衔接,按照检察机关监督、相关行政机关主导、地方党委政府参与的原则,采取谁破坏谁恢复、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发动群众力量,对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化系统性修复,并对生态修复情况跟踪、监督和回访,确保生态修复质量与效果达到要求,形成“刑事处罚+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检察新机制。
推进“专项活动与巡回检察”相结合工作方式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点多面广,为切实提升检察监督实效,省检察院因地制宜在西双版纳、普洱等7个州市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诉讼专项活动,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为依托,以野生动植物保护领域为重点,共办理涉及亚洲象、林麝、灰叶猴、红豆杉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公益诉讼案件件。
西双版纳州检察机关针对当地毁林种茶普遍,严重蚕食、破坏热带雨林突出问题,组织开展“守护雨林方舟”专项检察监督。检察人员深入易武、布龙、勐养、尚勇等保护区和14个乡镇,对余亩涉案林地实地调查取证,获取公益诉讼案件线索起,立案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份,破坏雨林生态资源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与此同时,各地检察机关坚持点面结合,在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以及大理苍山、洱海分别建立“生物多样性公益诉讼保护基地”,在哀牢山、无量山、景迈山古茶林、澜沧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设立巡回检察室,以点带面,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普洱市检察机关立足澜沧江国际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和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工作,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的“绿色检察”公益保护模式,工作经验被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工作领导小组在全省刊发推广。
完善“双赢多赢共赢”协同保护机制
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跨地区、跨部门协作配合的特点,按照最高检积极构建长江经济带检察工作“一盘棋”工作格局的部署,围绕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省检察院积极推动建立渝川黔滇藏青六省市区检察机关长江上游生态保护跨区域协作机制,担负“一江清水出云南”的上游责任。同时,省检察院与贵州、四川、重庆省市检察院开展赤水河巡河保护,与四川省探索开展三级“湖长+检察长”的泸沽湖巡湖促整改生态保护新模式,共商落实两省人民政府《川滇两省共同保护治理泸沽湖“1+3”方案》的具体措施,统一两省《泸沽湖保护条例》基线保护及处罚标准,形成“同湖同策”保护合力。
为强化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省检察院与省法院联合发布《公益诉讼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妥善解决在办案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先后与国家林草局驻云南专员办、省河长办、生态环境、水利、林草、自然资源等部门建立协作配合机制,努力破解信息不对称、协同性不足、调查取证难、鉴定难等问题;与河长办、水务部门联合巡查河湖、部署专项监督,与生态环境厅互派干部交流锻炼,与林草部门共同开展涉林案件专题调研,与市场监管部门商讨执法司法协作,构建起互促共赢、协同保护新格局。
年“世界生物多样性日”,省检察院联合国家林草局驻云南专员办、省生态环境厅、省林草局、省新闻办、中科院昆明分院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及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书,倡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保护工作模式。(云南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