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亚洲象 >> 亚洲象的形状 >> 你知道华南虎曾在上海出没过吗还有哪些野生
自然界由复杂的生态系统构成,其中大自然的产物之一——野生动物,对维持生态平衡极其重要。上海是人口稠密且地势平坦的都市区域,印象中野生动物资源匮乏,但其实不然。历史上,上海曾有十分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如今更是呈现多样化特点。你知道野生华南虎何时在上海出没过?上海的生物多样化又有何表现?
华南虎出没记录始于元代
上海是建立在河口湿地上的城市,地处长江入海口和东亚至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径的中间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曾养育着众多野生动物种群。在马桥、崧泽文化遗址中都有豺、虎、金钱豹、麂、獐、亚洲象、野猪、梅花鹿、麋鹿等中大型哺乳动物遗骸的发现。其中,虎是亚洲特有的大型食肉动物,华南虎仅分布于中国,也被称为中国虎。
在宋代,现今上海周边的杭州、苏州等地就有老虎活动的相关文献记载。在留世的上海各县志和乡镇志中,有关老虎活动踪迹的记录始于元代。
目前,已知上海地区关于老虎活动的记载最早见于《石冈广福合志》。大意是,元顺帝至元二年(年)十月,今宝山顾村镇的广福村有两只老虎活动,其中一只被打死,另一只逃遁。清代,上海地区仍有不少老虎活动的记录。而到了乾隆初年,据《法华乡志》(第八卷·遗事)载,现今新华路、法华镇路一带也有老虎出没。当时有艘运柴船刚靠岸停泊,忽见一只老虎从芦苇中窜出,乡民皆惊,有勇者与之搏斗,被虎爪伤其手,后众人用鸟铳驱赶,虎逃遁后不知踪影。这可能是我们能了解到的,最接近现今上海市区的老虎活动痕迹了。
上海野生动物园的小白虎。来源:新华社
清代中叶老虎踪迹不再
这些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自然环境变化的后果。明清时期,人口快速膨胀,特别是江南地区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山林资源也被大面积破坏。明清以来,各地文献史料中有着众多虎患的记录。
现今上海还留有与虎患有关的地名。在嘉定区的徐行镇,有一村落名为“伏虎村”,一条“伏虎路”贯穿其间。嘉定最早的伏虎庙,是由嘉定首任知县高衍孙于南宋嘉定十一年(年)始建的伏虎司祠,明清之际相继增建、重建。伏虎庙得名由来,已无从稽考,推测缘起嘉定境内的虎患。
明代及清初,上海的地貌与现今仍有较大区别。当时,上海沿海地区有大片的滩涂及芦苇荡,且境内河道密布,沿岸有大面积的灌木丛和林带,环境相对原始,这也为野生老虎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而松江地区的“九峰三泖”,多山丘和河道,更是老虎赖以生存的地方。再有一点,上海距离华南虎的主要栖息地浙江并不遥远。按老虎的活动范围来讲,几百公里实在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事实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浙江的一些山区仍然陆续有华南虎的目击报告。
上海地区随着清代中叶人口的增长,沿海的滩涂逐片被开垦,芦苇荡渐渐变成农田,上海地区处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大发展的阶段。所以相关史料和方志中,清乾隆二十六年(年)之后,上海就再也不见野生老虎的踪迹。
上海野生动物园的大熊猫“七七”。来源:新华社
新时期力保生物多样性
明清虎患的消长对今日社会发展仍有警示作用。环境与自然资源,是人类及一切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除了进行人类活动的约束外,还要大力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环境,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有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持续生存的基础,目前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正成为全世界关心的话题。上海是中国的大都市、经济发展中心。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上海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环境的干扰日益强烈。如今上海是否还有野生动物?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华南虎在浦江畔早已销声匿迹,但现今上海仍然有近种陆生脊椎动物,其中鸟类约种,哺乳类有40余种。
在南汇东滩过冬的鸟禽。孟雨涵摄
年,上海市人大通过《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除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外,还发布《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上海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通知》,确定地方重点保护动物46种,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市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开展上海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上海湿地资源两项本底调查,基本摸清了上海的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本底状况,配套制定相应规划,为进一步促进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工作奠定基础。从年开始,上海市林业局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统一部署接连开展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和上海市第二次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进一步掌握上海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变化情况,为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仍是野生动物的家园
为了让公众了解上海乡土物种多样性、生存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