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亚洲象 >> 亚洲象的形状 >> 在云南哪些极小种群物种绝处逢生曲靖
分布在云南省内的部分极小种群物种。新华网发(供图)
极小种群物种,是指分布地域狭窄或呈间断分布,长期受到外界因素胁迫干扰,呈现出种群退化或数量持续减少,种群及个体数量已经低于稳定存活界限的最小生存种群,随时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种类。拯救它们,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当务之急。
年,云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极小种群”保护倡议。年,云南省政府批复《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年)》,将62种植物、50种动物列为极小种群物种,实施抢救式保护。
经过多年的努力,许多曾经命悬一线的极小种群物种,实现了“逆天改命”。截至目前,通过就地、迁地和回归等抢救性保护措施,云南20余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脱离了灭绝威胁;通过栖息地恢复、食源地建设、物种动态监测、生态廊道建设等措施,亚洲象、绿孔雀、滇金丝猴等极小种群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呈恢复性增长。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即将召开之际,通过一组图片,认识这些“逆天改命”的极小种群物种,一窥云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效。新华网(念新洪/文)
富民枳,又名野桔子,属云南特有种,仅分布于昆明市富民县,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年野外调查发现,富民枳原生地已无分布,属野生灭绝。自年起,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开展了针对富民枳的拯救与保护工作,经过多方努力,目前已回归定植株。图为富民枳的幼果(资料图片)。新华社发(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供图)
富民枳的果实(资料图片)。新华社发(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供图)
漾濞槭,槭树科植物,因发现于云南漾濞县而得名。年被发现时,野外仅残存有5株。年,昆明植物园的科研人员开始尝试漾濞槭的人工繁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上万株漾濞槭苗木已成为漾濞县、云龙县、玉龙县等地开展生态修复的原生树木。图为野外生长的漾濞槭(资料图片)。新华社发(供图)
开花的漾濞槭(资料图片)。新华网发(供图)
大树杜鹃,杜鹃花属中最高大的乔木树种,美丽且极为珍稀,在高黎贡山腾冲片区,共发现有株。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一株大树杜鹃都有属于自己的编号,工作人员通过就地保护、物候监测、人工育苗等措施,对这些珍稀的植物开展保护。年,大树杜鹃的种子更搭载“天宫一号”升空,科学家们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使它们更加适宜存活和繁衍。图为拍摄于高黎贡山的大树杜鹃(资料图片)。新华网发(黄湘元/摄)
大树杜鹃的花(资料图片)。新华网发(黄湘元/摄)
华盖木,古老的孑遗植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生华盖木数量十分稀少,上世纪70年代在西畴县初次发现时,野外仅存5株。通过迁地保护,曾经濒临灭绝的华盖木如今已开花结果,实现了自然更新。除华盖木外,巧家五针松、滇桐、云南金钱槭、显脉木兰、萼翅藤等15种迁地保护的极小种群物种,也已正常开花结实。图为野生华盖木(资料图片)。新华网发(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亚洲象,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3个州市,对于这些憨态可掬的大块头,云南人民可以说是“宠爱有加”,为它们建食堂、上保险、成立救护与繁育中心,今年更是对“偶象天团”的“长途旅行”一路关心,一路呵护。目前,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已从低谷时的头增加到头左右。图为“短鼻家族”午睡场景(资料图片)。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里的小象和“象爸爸”(资料图片)。新华网发(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供图)
绿孔雀,我国唯一的本土原生孔雀,目前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中部、西部和南部,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通过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专项拯救工程、开展科研监测等,绿孔雀种群数量稳中有升,目前达到—只。图为一只开屏的绿孔雀(资料图片)(新华社蔺以光/摄)
滇金丝猴,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5年间,它们从13个种群至只,增至23个种群3只以上。滇金丝猴的保护成效,堪称我国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例证。图为拍摄于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滇金丝猴。(资料图片)。新华网发(和鑫明/摄)
图为拍摄于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滇金丝猴。(资料图片)。新华网发(李东红/摄)